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与思考

2013-04-29 00:44宋云侯鹏亚李浩庞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3年7期
关键词:测产赤霉病亩产

宋云 侯鹏亚 李浩 庞敏

周至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灌溉条件优越,为全省小麦主产县之一,常年播种面积40多万亩,亩产330—340公斤。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依靠科技进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结合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开展了2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试验。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基本情况

2010—2011年度在广济镇高庄村进行了5亩的西杂5号小麦超高产试验,测产结果亩成穗42.25万,穗粒数?39.7粒,千粒重42.9克,测产85%折亩产611.6公斤,实称亩产586.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增产252.3公斤,超高产产量创全县最高纪录。

2010-2011年度总体为干旱年份,冬春连旱,中后期雨水较为充足,特别是冬春1月、2月、3月降雨量极少,严重的旱情影响冬前的正常分蘖盘根长叶;全生育期光照充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生育期间未出现冻害、倒伏、病虫等重大自然灾害,气候特点主要是冬春连旱。

2011-2012年度仍然在广济镇高庄村进行了3亩的豫麦49-198小麦超高产试验,测产结果亩成穗38.6万,38.5粒,千粒重45.5克,测产亩产574.7公斤,实称亩产551.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增产197.9余公斤。

2011年的冷冬天气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分蘖和长根,所以冬前群体未达到一类田的标准,群体只有50多万;拔节期又遇干旱,该品种抗旱性极差,再则农户又未能及时浇水,从而严重影响了成穗数和穗粒数,但是我们增施了有机肥(亩施2000公斤),肥效长,千粒重显著提高,千粒重达45.5g。

试验统一合墒机械条播,播量11.5公斤/亩,试验地全部深翻,全部玉米秸秆还田,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8.2公斤,纯磷11.0?公斤,纯钾7.5公斤,实际底施有机复合肥50公斤,(养分结构N:P:K=18:22:5),加尿素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返青期结合灌水追肥10公斤/亩尿素,早春进行化除、早春灌溉,后期进行了“一喷三防”,保证了小麦的健壮生长。

二、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

通过两年的超高产实践的探索,适应我县超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为:

1、选用超高产品种

当前,小麦品种繁多,但大多数品种的生产潜力多为500公斤左右,稳产性强,但高产性差,故此,我们在综合考虑我县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我县需选用稳产性、高产性、适应性,增产潜力巨大的大穗大粒型的小麦品质。

2、增施磷钾肥

小麦要高产,饱施底肥加深翻,机械深翻生产上一般都能做到,但要做到真正的配方施肥定量施肥,生产中实际不多,氮磷肥配合只能满足一般的产量需求,而高产、超高产就需要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充分供应,可以满足600公斤以上小麦产量需求,小麦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倒伏问题,而增施钾肥能壮秆防倒,增加抗逆性、抗旱性,提高光合效率,提高产量,因而增施磷钾肥是超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3、合墒精细播种

“种好的小麦,务好的棉”,小麦要高产,精细播种、合墒播种、均匀播种,方能保证小麦播种质量好,达到苗全、齐、匀、壮的标准,周至小麦主产区土壤质地粘重,性硬,易结块形成坷垃,影响出苗,影响全苗,为此,我们在旋耕条播的基础上,改一次旋耕为两次旋耕,踏实土壤,破碎土块,提高整地质量,生产实践证明,两次旋耕,整地质量好,保墒防旱,能够保证全苗,出苗率较大田一次旋耕的提高10%以上。

4、抗旱灌溉保苗

2010年小麦播种以后,由于冬春连旱,不利于小麦的长叶、分蘖、盘根,水分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生产中的大敌,我们及时组织村组农户,购买灌溉设备,修复暗管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联系供电部门,及时抗旱灌溉保苗。从而保证了小麦的正常发育,为超高产奠定了水分基础。

2012年由于拔节期未能及时浇水防旱,致使成穗数和穗粒数大幅度下降,影响产量未达到预期目的。

5、抓好一喷三防工作

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及时进行蚜虫、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五一前后的小麦抽穗期进行一喷三防,用吡虫啉、头等功、磷酸二氢钾等药剂混配,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特别是2012年我们结合一喷三防还进行了吸浆虫的防治。

6、结论

(1)高肥力土壤是超高产的前提土壤条件;

(2)高产品种、配方施肥、精细播种、及时冬灌、一喷三防是超高产的五大关键技术;

(3)主攻穗数,增加粒数,稳住千粒重是小麦超高产的方向。产量结构为,亩成穗大于45万,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2—43克。

三、小麦超高产栽培生产技术的思考

通过2年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生产实践,我们深有感触,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小麦超高产,培肥地力是基础,测产结果表明地力肥沃的西边地,小麦长势良好,分蘖多,根系发达,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可达700公斤以上,产量结构:成穗数47.5万,穗粒数42.3,千粒重42.9克,按85%折实产727.5公斤,而地力稍差东边地,有机肥施用少,地力较为瘠薄,分蘖相对较少,根系发育较弱,成穗率低,成穗数40.0万,穗粒数37.2粒,千粒重42.9克,测产结果为542.6公斤,成穗数、穗粒数分别较高肥力地块少7.5万穗,每穗5.1粒,因而平均起来产量未达到700公斤指标,充分说明高肥力是超高产基础土壤条件。

2、组装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必须环环相扣,及时到位。通过实践,技术到位率相对较高,选用高产品种,配方施肥、合墒条播、抗旱灌溉、病虫综防,但也存在一些技术不到位的现象,种子发芽率不高,未能及时冬灌,蚜虫、赤霉病虽进行了一喷三防,但防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蚜虫、赤霉病(特别是今年赤霉病就发生相对较重)、白粉病还有点、片出现,影响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提高。

3、干旱年份特别是冷冬年份,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应保证足够的基本苗,以主茎和分蘖并重为高产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在我县正常年小麦基本苗应在18-20万,冬前分蘖60—70万,春季分蘖80—90万,群体比较协调,而干旱年份,基本苗则应20—22万,冬前分蘖90—100,成穗数就可达到45万左右,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亩产可上700公斤。而在冷冬年份由于冬前低温,分蘖、长叶、生根速度慢,冬前不能形成壮苗,因此春季应促弱转壮早施返青拔节肥提高分蘖成穗率。产量结构为成穗数38万,穗粒数45粒,千粒重44g,亩产可达600kg以上。

4、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应进一步强化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农业用工成本的显著增加,特别是农业生产条件,灌溉设施的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潜在的威胁,因此,党的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作者单位:710400 陕西省周至县农技中心、周至县多经办、周至县种子管理站)

猜你喜欢
测产赤霉病亩产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小麦测产迎丰收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