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2013-04-29 00:44:03师烨东
投资北京 2013年7期
关键词:精品工业北京

师烨东

北京市工业设计的发展亟需依靠本地积累的文化底蕴,结合人才优势,利用北京本土已有及潜在的精品设计需求,走出一条主打高端工业设计的路线,从而在高端工业设计需求上形成北京的品牌

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有望同步带动工业设计行业转型高端,工业设计行业前景被看好。然而工业设计在当今中国工业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却十分尴尬,想要转型突破,前路依然困难重重。

数量庞大的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对原创设计的需求,是大量的工业设计企业仍在低端设计徘徊的根源。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使得抄袭在中国大行其道,同时也使发展原创设计的企业步履蹒跚。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看待工业设计产业的标准也有失偏颇。对GDP增长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得在一些政府部门主持的优秀工业设计企业的认证中,企业产值及人数仍是评比的关键因素,而非有多少优秀的设计产品。

在各地关于工业设计产业的规划里,我们更多能看到的还是与数字有关的期许。“未来将有X家工业设计公司”,“产值达到Y亿”。北京也不例外。2012年,北京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被官方突出宣传的仍是“设计从业者25万人”“各领域设计企业数目达到2万多家”这样的数据。

虽然北京的设计产业资源丰厚,规模日益壮大,作为设计产业的主要领域之一,北京市工业设计的发展却并不顺利。不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拥有密集的制造企业,工业设计本地的需求在北京不够充足,使得上下游产业链也不够完善。而对精品设计的需求仍未成为主流,不足以带动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化发展。

虽然官方透露的数据显示“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设计公司超过800家”,但是北京市工业设计行业某专家表示,刨除开一些附属于企业的设计公司及一些研究部门,北京市真正的工业设计企业也就百余家。而能做出精品原创设计的,不过十数家。

规模与产值上的数字不仅不适合用来衡量工业设计企业,更不适合用来期许北京的工业设计发展前景。相比南方众多与中小制造企业相邻而居的设计公司,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不具备低端设计的竞争优势。北京市工业设计的发展亟需依靠本地积累的文化底蕴,结合人才优势,利用北京本土已有及潜在的精品设计需求,走出一条主打高端工业设计的路线,从而在高端工业设计需求上形成北京的品牌。

“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工业设计”

对于北京一些想要“慢工出细活”的工业设计公司来说,他们正面临着一种尴尬。在与很多需求设计的中小企业合作时,他们不得不从解释“什么是工业设计”开始。

尽管“工业设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经超过30年,但它似乎在这个制造大国里仍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谈到“工业设计”这四个字时,大部分人首先还是猜测这四个字是否与冷冰冰的工业机械有关。事实上,小到一根雕花牙签或是形状吸引人的可乐玻璃瓶,大到一架无人飞机,都可以是工业设计的产品。

作为最早将工业设计概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被尊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柳冠中,对于很多消费者并不熟悉的工业设计的概念,可谓最有发言权。然而,在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却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中国还没有完成社会型的工业化,所以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什么?不只是普通人,很多有设计需求的企业主同样没有答案。在他们眼里,设计还只停留在对外形的塑造上,并不需要过多的投入。 “我们在设计上下的功夫并不多。技术和价格是我们的主要优势。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更看重的是外形。” 在谈到关于工业设计的问题时,北京一家以出口物联网传感器为主的企业的总经理如是说。这家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的企业,在一个传感器产品的设计上投入的金额不会超过5万元。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设计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要从解释开始。一个完整的产品工业设计方案,需要包含从前期调研分析、立项设计、建立模型、模型测试、小规模生产到产品上市后续跟踪等多个阶段,前后可能需要半年时间。对于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尤其是电子产品企业来说,这个周期长到无法让他们理解。他们需要的是用最少的钱和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消费者可能喜欢的外形,然后进行售卖。因为有一大批看重外形超过品牌质量与原创性的消费者正在等着买单。

占不小比例的不够成熟的产品消费者,使得很多中小设计企业只需求低端设计。这种需求又使得很多工业设计公司没有动力去追求完整的原创性工业设计。需求上的畸形是使得这个产业在中国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的根本原因。

廉价、快速且质量低下的设计往往意味着模仿或是抄袭。外观设计的抄袭,在中国却几乎是零风险。许多以抄袭为主的制造企业,在设计上几乎无须投入,依靠着并不复杂的技术,以及其低廉的成本便可以使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不低的销量,并为地方政府上缴利税。这类型的企业数量基数过大,尤其是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以至于倘若依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对抄袭企业进行打击,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少的损失。对于需要快速增长GDP的地方政府来说,对抄袭的默认似乎成为了与企业达成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种无视知识产权的默契催生了一大批走捷径的工业设计公司,无形中也让很多想要潜心做精品设计的工业设计公司受到排挤。

一个工业设计公司即便为制造企业设计出了好的产品,企业可能也赚不到钱。“比如说有企业花高价找我们设计了一个水杯,用材考究外形精美,即便售价100元仍有不错的销量。结果一些企业看到销量不错,用廉价的材料做出同样外表的杯子,售价才20元钱,于是更多的民众会去选择20元的水杯。面对这样的事情,很少有企业愿意再去花钱花精力打官司”。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谢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不仅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作为不力,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在看待工业设计企业时也有失偏颇,看重数量更甚于质量。

外国的一些顶级的设计公司,可能只有不到20人。而在中国,工信部与一些地方政府评价工业设计公司的标准还是人数多少与公司产值大小。这让某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A某很困惑。尽管他的公司已经通过了难度很大的华为、奥迪等公司的设计品牌认证,并且为微软、宝马、奥迪、华为等公司设计过产品,但是在参与北京市一项优秀文化创意企业认证的评选时,仅仅一项年缴税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指标就让他傻了眼。对于工业设计企业来说,年收入过千万便已是业中翘楚,年缴税过千万的企业则几乎不存在。

中国并非没有工业设计。只是工业设计在这片燥热的土壤上没扎稳根,更别谈茁壮成长。

从概念上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曾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视觉及心理感受,而赋予产品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

这个定义点明了定义工业设计的两个前提。其一,工业设计针对的是工业化社会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其二,工业设计不是外观设计,而是针对一个产品从内到外的系统的设计,而这样的设计往往意味着较长的时间。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企业人,都提到了两个个问题。其一,在目前的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与良好的消费、经济、法律环境可以承载工业设计的良性发展;其二,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以产值大小来看待工业设计产业存在偏差。这导致了工业设计一直未能得到良好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柳冠中教授会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作为最早把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此话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小环境:北京远离

设计需求市场

华新意创工业设计公司是目前北京市最优秀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在中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家政府奖项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评选中,华新意创设计的无人飞机在数千件产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仅有的十个获奖产品之一。但是这样一个企业却也没能把精力都放在设计上,因为做工业设计在北京赚到的钱实在是太少了。华新意创目前正计划拿出部分精力放在旅游产品的生产上。

设计费用低廉以及并不充裕的业务量使得很多企业都面临如何发展的难题。像华新意创这样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北京并不罕见。

“一部分工业设计公司在给企业做设计的时候,发现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特别受欢迎。于是有了少量资金的积累之后,便会去试探着自己生产产品。一开始规模不会太大,这样如果生产受阻还可以再转回来接着做设计。”谢勇是北京最早一批进入工业设计行业的企业人之一,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他认为存在一定数量转型的设计企业,虽然比例不是很高。“如果设计费用合理的话,很多企业就可以很扎实的做下去,而不用去尝试转型”。

谢勇在很多欧美国家考察过工业设计的发展。“我们国家很多产品的设计费用,连国外设计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社会与很多企业都认知不到设计的重要性,所以设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摆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费用也就很难在这样一个循环体系内提升上去。于是很多设计公司走上了一条“企业只需求外观——设计公司简单设计或是抄袭、模仿——低廉的设计费用——设计公司为了生存不加区别接业务”的恶性循环道路。

设计公司不加区别接单低质量业务的模式被A某称为“活海”路线。北京很多走“活海”路线的公司却也有一丝无奈:高端设计需求目前并不充足,而且设计价格一直上不去。这使得很多设计企业不得不靠低价承接低端业务来发展。

而对于北京的设计企业来说,即便走“活海”路线,也面临着吃不饱的问题。不像南方一些地区存在密集的制造企业,比起珠三角地区仅仅靠大量电子制造企业需求山寨外观设计就能养活一大批工业设计公司,北京的设计需求相比要少很多。

低端设计仍是目前国内工业设计市场需要要的主流。而作为这类需求的主体,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分布于南方。这使得北京的工业设计企业面临着尴尬:与设计业务需求主体距离远,产业发展缓慢且产业配套不够完善。

上文中提到的物联网传感器制造企业的产品制造工厂在深圳,其公司产品的设计,现在都在深圳与香港找工业设计公司合作。其公司的总经理曾在北京找过一次工业设计公司设计产品,草图出来之后在北京没能成模。之后,那位总经理便没在北京找过设计公司,并且形成了“北京的设计比深圳贵,而且效率低。一些公司感觉不够专业”的印象。

设计出产品之后制作模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珠三角地区有大量的模具场就分布在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周边,工业设计公司作出设计之后可以及时的与模具厂进行沟通与修改。在谢勇看来,北京的模具厂不仅“数量太少”,而且“效率低,价格高”。这也是造成北京设计在一些中小企业看来“贵”且“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北京的工业设计业务量少,使得有需求的企业与工业设计公司没能像南方那样形成地理上的集聚。不仅如此,它们之间也并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对接的平台。连同那位认为北京不专业的企业主,在被问到是否知道北京有好的设计公司时,几家北京的中小制造企业总经理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北京的设计公司要想接活,靠的主要是百度竞价排名与网络广告,而通过网络搜索与广告带来的业务,往往也是中小企业的低标准设计。“虽然北京各类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会展会议活动非常多,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展览展会带来的业务屈指可数”,谢勇说到。

本地及周边制造企业少,对设计的需求量不足,使得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并没能成规模的发展。设计费用的低廉以及对接途径的缺少,让那些摆脱最初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优秀设计企业没能良性发展或是享有社会名气,只能靠人脉与口碑来逐渐积累。比起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北京有着天然的弱势。对于一个想要快速发展的设计公司来说,北京并不是一片合适的土壤。

出路:沉稳潜行,静候时机

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都有发达的制造产业,相比之下,北京及周边的中小制造企业数量则要少很多。如果拿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与南方比产业规模,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然而目前被重视的恰恰又是规模与产值。

在一些新闻与政府报告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描述:“北京现在已有X家工业设计公司,未来会有Y家工业设计公司”、“未来产值达到W亿”。但是如果一家需要设计的北京本地企业都去深圳找设计的话,“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产值未来Z年内将达到W亿”这样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制造业转型使得更多企业对工业设计日益重视,这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机会,也是北京工业设计的机会。文化底蕴丰厚、人才集聚,大企业数量多于南方,是北京的优势。在某专家看来,工业设计在北京亟需走出一条“符合北京地域与文化特色的主打高端工业设计的发展之路,而不是在产值上达到多少规模”。北京的工业设计企业,需要在精品业务成为需求主流之前,沉稳潜行,使自己拥有设计精品的能力,逐步树立北京高端设计的品牌。

刘洋的华新意创现在走的是一条“小而精”的路线。虽然公司维持在20人左右的规模,但是刘洋现在只与大企业合作精品的工业设计项目。“不用花时间去和他们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前期调研、全程参与,而且设计团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业务成长”。这样的一个项目持续时间在半年左右,价格基本都在30万以上。

一个项目动辄半年时间使得华新意创并不能大量接单,也难以扩大规模。不过刘洋并不追求盲目扩大规模。对于他来说,与大公司合作做设计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产品最终可以落到实处生产,也有利于为公司培养出一个稳定的人才团队。

与国内很多工业设计公司力图追求扩大规模相异,很多发达国家有实力的工业设计公司往往只有十几人,但却能设计出风靡世界的精品。“我这两年之所以坚持只与大公司合作设计项目而且不扩大规模,因为我相信成熟的工业设计公司就应该依靠只做精品来发展,而且在北京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需求精品的工业设计”。刘洋相信北京的这些大公司会首先觉醒,对精品设计形成一定规模的需求。

刘洋的判断不是没有根据。除了部分愿意沉下心来把设计精品化的企业与设计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都有了自己的设计部门,尤其是诸如联想、华硕、汉王等处于领先水平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十年前,联想的设计部门还只有一个人;而如今,联想已经拥有180余人的世界顶尖的设计团队。

“2013年上市的一体机电脑,我们在三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在设计、研发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与潜在的需求。所以我们的产品,是要可以引导消费者的观念的。”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资深设计师杨哲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在一款产品上长达三年的设计周期,正是如今已是世界最大PC厂商联想可以让产品引导消费者并热卖的资本。

不仅联想这类先觉性大企业重视工业设计,随着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红利的不复存在,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产品的创新性也会有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资金与时间去扶持一个设计部门,工业设计公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中国制造业“制造转向创造”的过程中,工业设计是产业转型的关键点。

在柳冠中看来,一些代工与加工性制造企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对于中国现在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同时更是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的机会。“制造业被逼着转型,发展工业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设计不是外观的美化,也不是产品改良设计,而要向原创性设计和服务方向转型。工业设计的体系完整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于制造业的作用。”

制造业的转型,对原创设计及精品设计需求的增多,将带动着工业设计产业的同步转型。北京周边虽然没有密集制造企业可以让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大规模发展,但是北京却有着可以引领工业设计产业转型高端的资本。

上千年历史积攒的文化底蕴,国际顶尖设计公司的入驻及各类大型会展会议为北京带来的国际化视野,优秀设计人才的集聚以及北京众多高校基数庞大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这些软实力是北京拿出原创精品设计的根本保证。

另一个仍未显露的优势,则是北京公司总部与大公司的集聚,而这些企业目前及未来是精品设计的主要需求者。北京虽然没有成规模与快速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地理优势,却有着发展精品设计的优势,这一优势会随着很多国有企业对设计的重视而逐渐凸显。

截至当前,北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27家,而一级总部企业数量更是超过1300家。很多跨国公司的总部虽然不在北京,但是仍在北京拥有不小规模的部门与业务量。北京还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央企总部,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

诸如微软、宝马、奥迪等跨国企业虽然有属于公司的设计部门,出于观点交流或者其他原因,仍会把一些设计业务外包。而他们优先会就近在北京寻找设计公司。与这些公司合作是北京的工业设计公司锻炼其精品设计能力的机会。

“在北京的大部分央企、国企都没有设计部门,工业设计目前也未引起他们的重视。”谢勇同时身兼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的副会长。协会曾配合北京市经信委针对北京的国企、央企等做过调查。

对于北京的工业设计公司来说,数量庞大的国企与央企对精品设计潜在的需求是一个发展契机。其未来对精品设计的需求量可以带动一批做精品的工业设计企业的发展。

这种潜在的业务需求,则需要北京的设计公司做好准备来把握。设计公司应静心潜行,不单纯追求利益,而是将工业设计的概念落到实处,培育自己可以设计出精品的能力。在这些需求到来之时,有一定数量可以拿得出手的优秀设计公司, 将带来北京工业设计产业的大发展。

这并不需要庞大的数量。比起珠三角地区宣称拥有的几千家工业设计公司,北京可能只需有不到百家优秀的设计公司,就能将北京工业设计“精品化”的名号打响。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积累,培养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非常不易。

政府很显然应该对这个积累的过程有足够的耐心,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让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到多少规模。

设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产品创造的附加值。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任何一个产品,其价值很难从设计里剥离出来。在看待工业设计时,政府不能简单地量化评价,而应以一个关联性的角度来看待工业设计,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对产业进行持续的扶持与投入。

“工业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型体系。无论是资金、人才、政府政策、国家发展战略,还是企业需求,或是设计企业自身水平,每一项都很重要,需要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体系。”对于这个需要时间来发展的系统,柳冠中也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耐心。“这个体系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政府需要有持续投入的思维,而不能急功近利的唯产值论。”

很显然,除了评价标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政府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更重要的话题。知识产权不被真正重视并保护起来,原创设计就很难发展。如果以一种暧昧的态度容许抄袭的存在,短期内或许对数量庞大的制造企业与地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来看这种默许将成为国家制造业转型的阻力。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与惩罚措施,更关键的是政府层面在法律支持下能对打击侵权加大力度。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更应该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在自发的市场对接形成之前,政府应该让有需求设计的企业与工业设计公司之间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对接平台。虽然2012年“中国设计交易市场”落户北京,期待可以对促进北京市的设计产业发展有良好的效用,但是目前来看,其对于北京的工业设计来说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设计行业的从业者们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更多的宣传这个平台。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步转型,与更多企业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逐渐认知,工业设计面临着时代的好机会。对于北京来说,设计产业发展并不适合用产业规模来衡量,而相关部门应该在重视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工业设计产业重新认知,在市场对接方面做好服务,同时应该更加耐心地培育一批精品的设计公司,将北京“设计之都”的名号落到实处:有朝一日谈到北京的工业设计时,全国的企业家们都知道这里有可以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原创产品的顶尖工业设计公司集聚。

猜你喜欢
精品工业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26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25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收藏界(2015年5期)2015-05-25 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