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燕
[摘 要]学习诗歌可以怡情养性。学诗歌的方法有三点:一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字不苟,不放过诗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二是把握诗的三个要素——声音、意象、情趣,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三是常作多内容、多角度的比较,比出诗的情调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培养出独立自由的评判精神。
[关键词]学诗;方法;细心;比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对于怡情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指出“十六七岁是人生的纯文学时期”,在十六七岁的少年眼中“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对他们来说,诗歌的熏陶就像阳光雨露一般,照亮他们的心灵,滋润他们的情感。那么怎样学习诗歌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学诗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
一字不苟,一语不苟,不放过诗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例如,王静安的《浣溪沙》,不少人会以为这首词重在写公子丽人的欢乐,上阕写得好。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这首词之所以容易被人误解,是因为上下阕写的是两幅相反的图画,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仿佛是两幕戏,前幕布景是风云惨黯,江湖寥落,角色是孤雁,剧情是“失行”和“逆风飞”。全幕空气极阴沉,情调也极凄惨。后幕布景由黯云荒野一变而为高堂华烛,角色是公子丽人,剧情是烹雁欢宴,全幕空气极浓丽,情调也极快活。前幕从正面写孤雁的凄凉身世,后幕则从侧面写,表面上虽是渲染公子丽人的欢乐,骨子里仍反映孤雁的悲剧。这一点很容易被粗心人忽略,但是它是全词的精彩所在,所谓“以乐境反衬悲情”。可见,读诗时,一旦粗心,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
二、学诗的第二件要事是把握诗的要素
学诗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是最精妙的情思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它有三个要素:声音、意象、情趣。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1.先说声音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要反复吟咏,用心聆听。诗的韵律和节奏需从诵读中体会。读诗之法“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诵读必得熟读成诵,一首诗读熟了就常在心中盘旋,成为自己的精神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发芽,新的领悟会随新的人生经验源源而来。诵读必得把握音调节奏。例如:李白的《蜀道难》首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相比,一个深重,一个轻快,把握了这点,才能体会出不同的心境。诵读必得领悟原诗的气势与神韵。
2.再说意象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便是诗。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读诗时要把握作者用什么意象来表情达意,还要思考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了该意象。
3.后说情趣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是迷茫隐约,不易捉摸的。
读诗要准确把握诗的情调。
本来是愁苦的,我们可能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的,我们也可能误认为是愁苦的;本来是诙谐的,我们可能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的,我们可能误认为是诙谐的。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本来是表现“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的昂扬与乐观的情趣,但有不少学生只见到“残夜”、“旧年”这两个凄苦的意象,自然便会理解反了。
诗的情趣多种多样,要能分辨出高下。
比如:“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诙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从情趣来讲,最后一句所表现出的“静穆”才是诗的极致。
三、学诗的第三件要事是常作比较,培养独立自由的评判精神
比较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同一题材的诗,也可以选择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比较等等。
比较可以见出诗的好坏。
比如: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晏几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诸诗的妙处就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近于浅白,如果把“肠断白苹州”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
比较可以见出艺术境界的丰富。
诗歌的艺术境界或浅或深,或刚或柔,或婉约,或豪放,各有胜境,幻化无穷。
结论:学习诗歌方法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入门,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学诗必须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要多一点贵族精神,少一点平民风格。
责任编辑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