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壮
经由隋唐间的转换和宋代文人的准备,元代至正年间,吾衍、赵孟頫提倡恢复汉印的优秀传统,崇尚体现“质朴之意”的汉印审美观,并在书画作品上使用印章。他们的做法影响了元中后期文人的印章审美趣味,奠定了元明清三代的印章审美观。从此,古老的印章摆脱了实用的羁绊,走上了文人化的道路,成为独立的篆刻艺术,并与诗书画密切结合。
赵孟頫使用的以流美典雅的小篆入印的细朱文印,被称为“元朱文印”,备受元明清以来文人的推崇和喜爱。这一印式有别于先秦的“古玺印式”和汉晋的“汉印印式”,成为与古玺、汉印并立的三种印式之一。赵、吾提倡的汉印审美观,经明代吴门一带的文人雅士和书画篆刻家的进一步揄扬,催生了明清流派篆刻艺术的兴盛,形成了我国印章艺术发展史上与秦汉印并矗的另一座高峰。
明初,元代文人对印章艺术的喜好成为一种风气被延续下来。由于文人画的发展,明正德、嘉靖年间,苏州一带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虽然此时的文人用印仍处于文人篆印、技匠刻制阶段,但它还是走进了文人画,并为文人们所钟爱。明中期后,以文彭为代表的文人篆刻家大力推广以石治印,由文人自篆自刻的篆刻艺术创作才真正在吴门文人中推广开来。明隆庆六年,上海顾从德以原印钤拓成的《顾氏集古印谱》在以吴门文人为中心的篆刻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终引发以吴门为活动中心的印坛掀起了仿刻汉印的热潮。由此,仿汉篆刻艺术创作得到推广和普及,进而,篆刻艺术创作的技法不断提升。
技法的成熟使文人们对印章美的认识得到升华,启发了文人们对篆法、章法、刀法等创作方法及印章的风格、品评鉴赏等美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出现了周应愿的《印说》、甘旸的《印章集说》、徐上达的《印法参同》、杨士修的《印母》、沈野的《印谈》以及朱简的《印经》《印章要论》《印品》等印章创作技法、史学、美学论著,并促成了明代印论的成熟。正是以文徵明、文彭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阶层的倡导,最终在明中期后促成了印章艺术流派的形成。
从明代的印章流派生成看,它源于文彭的师徒薪传,再由门派衍化为流派——即先由文彭传至何震、苏宣,尔后由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人及其他三吴名士共同沿袭文彭风格而成“三桥派”;吴忠、胡正言、杨士修、邵潜等人及徽、闽、浙诸彦共同沿袭何震而成“雪渔派”;程远、何通等人及苏州、松江、嘉兴诸彦共同学习苏宣而成“泗水派”。
明代至清中叶,印章篆刻家受其他门类艺术理论的影响,以继承汉印传统为一贯旨趣进行艺术创作。清乾隆年间,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和影响,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徽派”篆刻艺术相继发展,绵延数百年,并深深影响了近现代的篆刻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