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恺
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兴趣”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那些事物发生兴趣,就会积极地无休止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数学 学习兴趣 学生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然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引导的。那么,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指出,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而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题目是:“3个8相加,和是多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小郑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他叫了起来,但他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我走过去,抚摸他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形象导入”,产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有一道题目是:“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妈妈比小芳大27岁。妈妈和小芳各是多少岁?”我首先创设下面的情境图。
题目读完后就出示情境线段图,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图景中,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图上了。这题怎么做呢?首先让学生叙述图上的内容,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小黑板上老师的问题。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小黑板上的问题都能一一而解。
三、“自主讨论”,活跃兴趣
平时在教学中,我关注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植树问题》时:“一条长500米的路上,在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一棵杨树,一共要多少棵杨树苗?”思路点拨:根据“从头到尾”知道是两端都栽树的类型,即:棵数=间隔数+1,先求出间隔数,再加1就是棵数。
解法:500÷10=50(个);50+1=51(棵)
答:一共要51棵杨树苗。
由于刚学完这种类型题目,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趁着这种兴趣我又出示一题:“植树节到了,同学们要在一条长8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小路的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学生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有的同学算出20棵,有的同学算出21棵,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二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认为第一种的解答方法有道理。即路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这种类型,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有多少个间隔就有多少棵数,那么,棵数=间隔数。结果,同意第二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实践活动”增强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才能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自己绕着物体亲自体会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不同图像。在教学《平移和旋转》知识时,让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属于平移,哪些现象属于旋转;在教学《认识千米》时,让学生亲自到学校跑道上体验一下一千米的长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因势诱导”,升华兴趣
1.数学课要让学生有新鲜感
如果是新鲜事物,学生肯定很感兴趣。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是孩子的作业,现在学生已习惯用优、良、中等级制批改作业,大多数学生已经满不在乎作业的正确与否。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设计用多种有趣的图案或文字,开学的第一天的作业,送上一句名人名言,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过一段时间再换一句。每逢节假日写上祝语或画上图案。有时在学生的漂亮作业旁打个五角星,贴上学生喜欢的卡通粘纸或进行旁注,写上一行让学生感动的文字。花样不停地翻新,过一段时间换一换,在学生感到“习以为常”前赶紧换。
2.数学课要抓住学生好奇心
小孩都有一种好奇心,对各种新鲜事,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或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课前从家里带来球子,准备好信封,每个信封里放不同颜色的球子,放在学生的桌子上。学生感到很好奇,挺新鲜的,老师要干什么呢?于是,我告诉学生今天要摸球子。学生兴奋的不得了,于是行动起来,个个学生参与了进去,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数学课要让学生回归真实
数学老师习惯用教具,学生也习惯成自然,毫无新鲜感。在数學课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用真实的物品来操作演示。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时,让学生用真实的物品去操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非常高,而且还会互相商量出不少具体实际的好办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用书上的图片效果好得多。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用兴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