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巍
辅导员作为组织和串联学生与学校间各种教学行政网络任务的重要节点而存在。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却工作待遇不高、晋升渠道少的地位。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不论是在内容与结构中,抑或是地位与作用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然而高校辅导员在生存与发展上却面临着各种价值困境,这是我们针对以上内容而进行具体研究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系统解读,来重新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系统价值。
辅导员工作价值体系重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被低估了,这个判断是本文研究的出发论点。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社区与辅导员有着极大的相似点。社区处于城市管理的第一线,直接面临着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社区管理更是直接作用于百姓实际的管理,然而社区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社区工作往往处于最低层级。这就是社区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那么高校的辅导员恰恰如社区一样,处于高校管理的最前线,却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和发挥性,完全是高校规章制度的活体证明,教务处的传话筒以及各种通知的集散地。高校辅导员的困境与社区管理的困境是一样的,缺少良好的待遇保障、缺少良好的职业前景,按照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惯例,辅导员的编制性质往往是合同制的、通过短期聘用而产生的雇佣关系,即便是存在事业编制的辅导员,其职业前景也仅仅是向团委发展,从而走入到学校的管理层级。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与实际地位的不想符合,直接造成了辅导员价值被低估,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未来高校教学与行政体制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作用,更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支持,更加重视和挖掘辅导员的价值与潜力是未来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于1953年的清华大学,至今已有60年。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以来,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初衷来看,当时我们国家的建设已经从政治建设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的学校内部许多的工作都是有学生干部来承担的。高校的工作量十分庞杂和巨大,学生干部单单承担学校的行政工作就已经不堪重负。为了让学生干部从大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辅导员工作中一直遇到的问题是事务工作过多,影响他们做好思想工作,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统一组织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合理分工,各部门都支持辅导员作好思想政治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学生工作,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每个系开始抽调辅导员来承担相应的工作,至此,辅导员制度正式确立。我们仅仅从当时的政治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就能看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包括: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学生骨干培养和团支部与班集体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个别人”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水平,等等。
60年间,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1961年:这个时期辅导员制度处于萌芽与创立阶段。由于建国后,我国的主要建设集中于国家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政治是所有社会活动的核心,政治教育更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为了更为深入的将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间,仅仅靠专业老师的教育机制是无法完成的,政治辅导员制度便开始萌芽,经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申请,于1952年进行试点,1953年正式确立实行。在清华北大的带动下,各大高校开始广泛推广政治辅导员制度,并不断扩大辅导员的职能,只到1961年,中央下达正式文件要求全国各高校实行辅导员制度,标志着辅导员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确立与执行;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对高校的破坏是全面性的,这其中自然包括辅导员制度。尤其是四人帮对思想政治的利用,让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声誉和形象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阶段是1976年~2004年,高校辅导员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制度建设方面越来越成熟。从197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文件恢复了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开始,政治教育开始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转变,直到进入90年代中期,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开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职能内容突破了政治的范畴,心理、政工、规划、帮困等等行政发展职能开始加入到高校辅导员制度当中,这个时期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变化说明了高校职能的变化,高校更加官僚化和行政化。2004年更是出台了文件,正式拓展了辅导员的职能;第四个阶段是从2004年至今,辅导员在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逐渐模糊了自身的身份和职能,辅导员在2006年被正式确立为“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的,又是行政的,同时他既不属于教学也不属于行政。辅导员制度实际上处于一种“搁浅”状态,辅导员制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时期,急需要我们对高校辅导员在当代教育环境下的改革做出调整。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结构
从政治辅导员到思想政治辅导员到以思想政治辅导为主,兼顾多种辅导的辅导员,再到如今的“保姆型”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工作内容一年比一年多,工作地位却一年比一年下降。当今的高校制度环境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取决于高校的层级与高校的教学与行政幅度。作为高校行政与教学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高校辅导员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连接两个网络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的上面是一张学校铺设的网络,而下面则是面对学生网络,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之广、种类之复杂堪称各个发展阶段之最。由此,我们首先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校方面的工作,第二个方面为学生方面的工作。如果细分的化,一个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可以用幂律来表示,可见其内容的庞大,我们按照学校行政管理的内容划分来简单归纳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高校辅导员起码就有以几个方面的工作:安全工作、档案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工作、行政工作、财务工作、后勤工作、图书工作、课程工作等等。如果从学生的网络角度说,辅导员的工作将会更多,比如学生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工作问题、学习问题,等等。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从微观上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从实际工作中出发,我们看待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这似乎从1953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方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困惑最多的,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认真落实好这项工作职能,不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解惑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点工作,那么班级管理就可以称之为常态工作了。班级管理被定位为除了学生自身需要管理好的事务以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工作,大致包括班级队伍管理、党团管理、信息管理、日常规范以及其他事务管理几项重点内容。咨询服务工作主要是指辅导员所要肩负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工作的职能,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通过三个方面的辅导内容来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辅导服务范围,真正的做到给学生的全方面“保姆式”辅导。
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难分析出其工作的结构,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结构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1),工作重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班级管理与咨询服务则等同在两侧,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次重点。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当中,班级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通常的工作重点,而咨询服务作为次重点,思想教育次之。尽管本文没有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这一结果,但是从经验性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难,这其中深刻地说明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如图2)。
三、高校辅导员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辅导员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当前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是我们重构高校辅导员价值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掌握了上述内容的真实情况,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访谈与经验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不论是在与学校间的关系上还是在与学生间的关系上都处于一个十分不起眼、不被重视的地位,然而却承担了与这种地位极不相符的作用,这既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又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根本困境。首先,我们从地位的情况说起。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低,从行政层级上来说,高校辅导员是最低级,全校所有的行政系统都可以通过学工处将任务和工作下达给辅导员,并有辅导员完成,从学术角度上说,各个学院的老师和行政职务的官员大多数都具备高学历,而从事辅导员行业的工作人员一般学历较低。从待遇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因为没有正式编制,并不是真正的学校员工,故其待遇低。综合三个方面来说,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很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群体自成一派,在面对年龄相仿的辅导员时并不将其放在眼里,因为辅导员仅仅在平时成绩上能够约束一下学生,其他并无厉害冲突。所以在学生的眼里,崇拜的是老师,理解的是自己,看不起的是辅导员,故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低。高校辅导员因为没有待遇保障,因为没有学校保护,因为没有高等学历,导致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比较“低”。然而,高校辅导员却在实际的教学与行政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学校行政的角度上来说,凡是涉及到要在学生中推动的工作,一般都由辅导员这个节点处理,并作为一线直接推动者的身份出现。事无巨细、种类繁多,专职辅导员承担了艰巨的任务,非任劳任怨之人不能干。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掌握一般的行政管理技能,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公文写作技巧,文字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多项职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来说,辅导员更是以保姆的身份出现,不断的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解决学生在学校事务方面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解决学生在入学或者毕业期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既能够当医生又能够当学生;既能够当老师又能够当护士;既能够当修理工又能够当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十分高。
高校辅导员的高能力要求与所处的低地位不成比例,高校辅导员的高标准与所享受的低待遇不成比例,高校辅导员的高轻度与所享受的关怀不成比例。以上三组矛盾造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与隐患,高校辅导员长期面临着流动性高、人员素质低、工作能力差的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力高校学习和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已经严重阻碍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了对高校辅导员重新评估、对高校辅导员价值体系重新构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四、高校辅导员价值的体系与重构
面对高校辅导员当前存在的问题,改革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路径,同时合理评估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给与多重保护和关怀,给与重视与帮扶,让高校辅导员有归属感,让高校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存在价值。一是从工作方面考虑,高校日常工作离不开辅导员一级的工作人员;二是从学生教育方面,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辅导员的帮助与教育;三是从高校长远教育机制建设的角度,辅导员穿针引线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高校辅导员在这三个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重新评估高校辅导员的现行制度,如果说建国之初,我们可以利用从各系抽调人员以及与学生干部的配合来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纽带问题,那么当前依然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既由一部分年轻的行政人员兼任某个班级的辅导员工作。或者正是将专职辅导员纳入到学校编制系统,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明确考核和晋升的办法,以公务员制度为例建立新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最后,高校辅导员体系的重构需要打破当前高校的官僚化和行政化定位,只有一个民主的、学术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和形成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制度,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土壤,再好的制度建设也会在原有弊端的层层阻隔下最终流于失败。
高校辅导员制度早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机制,是高等院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层级。高度重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通过将职能与地位的完整匹配来赋予辅导员足够的职业期许,建立一个职位与地位相匹配、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相匹配、工作岗位与工作能力相匹配的合理高校的辅导员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辅导员系统内存在矛盾与问题,为高等院校未来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詹明鹏.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