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训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2013-04-29 00:44:03张晓优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尼奥夏洛克巴萨

张晓优

语文教学实践多年来的积弊导致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强调其人文性、教育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培养。“我要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更是衡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标杆,而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思辨能力对促进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思辨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語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极强的人文性、教育性、工具性和趣味性,通过语文教学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上的实用知识,懂得如何鉴赏文学,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发现无法真正贯彻这些精髓,而只能让学生在极为紧张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机械地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辨析只有接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在前几年就已遭受到批判,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改进,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提倡“课堂互动”,通过“让学生思考”来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但改革的力度在现实面前还不够有力。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所谓的“效率”,学生思考的时间被严重压缩,思维的发散面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可能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最佳形容。在创新课、示范课上,学生的讨论仍只限于热闹的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预设的答案成为最后的结论。如此,学生的思考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思维方式绝不可能被称为真正的思辨。光有“思”没有“辨”,说明学生仍在用一条腿走路。

一、有思有辩,思辨教学解开思维镣铐

“思辨”一词在哲学上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顾名思义,思辨即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或工具进行对问题的辨识,而通常教师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思考辨析的能力。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但对于辨析能力却不免有“叶公好龙”的嫌疑,究其根本,是不敢与权威的结论公开叫板。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习惯了被动接受,减少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小孩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教师成年人对这则寓言进行什么样的解读与引导。同样地,对于已基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全面深刻的文本解读,形成独特的正确的辨析能力。

现代文学评论要求在分析每一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时必须联系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要结合审阅者本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教师就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赏读者进行思辨从而碰撞出独特的思想火花。下面我将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威尼斯商人》(节选)为例,来看看思辨式教学对学生研读文本、分析人物的有效实践。

二、见仁见智,人物辨析带来全新解读

1.夏洛克:自私自利的高利贷者&可怜可悲的被歧视者

在学习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往往根据教参着重突出夏洛克典型的反面形象——贪财吝啬、卑劣无耻、冷酷无情,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但教师如果在教学时先抛弃教参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整的剧本,自由讨论夏洛克这个人物,那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可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仔细阅读,有学生对以下两段对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教师,教师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教师的痒,教师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教师,教师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教师,教师难道不会复仇吗?”

学生辨析:夏洛克≠犹太人+放高利贷者+吝啬鬼。由于信仰的不同,生活在威尼斯的犹太人遭受了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个民族的民众一出生即被打上了艰难挣扎的人生烙印,就连自己的仆人也因为他犹太人的血统轻视他,一个被无端歧视的人是很难有宽阔、阳光的胸怀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在当地人眼中夏洛克等犹太人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同类,被排斥的滋味容易造成人格的缺陷,进而可以理解夏洛克性格中的阴暗面了。生存成为强烈的意识,放高利贷的行为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学生辨析:以安东尼奥、巴萨尼奥为代表的威尼斯上流社会青年严重唾弃夏洛克放高利贷的行为,认为他赚钱谋生的方式缺乏道义,是“吸血鬼”。但“存在即合理”,只要放高利贷不是具有黑社会性质,以钱生钱也是一种千百年来无法消亡的生财之道。再看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这两个人一方面不齿于高利贷,另一方面在走投无路时也寄希望于借些周转的钱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既然如此,被他们所鄙视的夏洛克的生存之道不是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吗?

教师评析: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很多学生在觉得夏洛克可恶、可悲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的可怜之处。由此学生有了更大的兴趣去深入挖掘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巴萨尼奥:重诺守信的青年才俊&虚荣爱财的落魄贵族

尽管莎士比亚在字里行间将巴萨尼奥塑造成了重诺守信的青年才俊,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原文中关于巴萨尼奥有几段对话是值得他们深思的,教师由此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热烈地讨论:

我怎样为了维持我外强中干的体面,把一份微薄的资产都挥霍光了;现在我对于家道中落、生活紧缩,倒也不怎么在乎了;我最大的烦恼是怎样可以解脱我背上这一重重由于挥霍而积欠下来的债务。无论在钱财方面或是友谊方面,安东尼奥,我欠您的债都是顶多的;因为你我交情深厚,我才敢大胆把我心里所打算的怎样了清这一切债务的计划全部告诉您。

我欠了您很多的债,而且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把借来的钱一起挥霍完了;可是您要是愿意向着您放射第一枝箭的方向,再射出您的第二枝箭,那么这一回我一定会把目标看准,即使不把两枝箭一起找回来,至少也可以把第二枝箭交还给您,让我仍旧对于您先前给我的援助做一个知恩图报的负债者。

学生辨析:以往的评论者对巴萨尼奥太宽容了。他原是一名落魄的贵族,却不愿放弃自己的排场,四处告借,很多时候还长期借钱不还,这种人是被深恶痛疾的,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老赖”。而安东尼奥差一点“舍生取义”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能够让巴萨尼奥顺利娶到富家女获得巨额财产,继续帮助他维持体面的贵族生活。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巴萨尼奥难道不是一个金钱至上者吗?

学生辨析:在剧中巴萨尼奥虽然对鲍西娅的人品美貌赞不绝口,但从言语之中教师不难看出这种倾慕之情的大前提是鲍西娅能够帮助他摆脱负债累累的窘境。反过来说,如果鲍西娅只是一个美貌贤惠的婢女,巴萨尼奥还会不顾一切地向她求婚吗?爱情在巴萨尼奥眼中

都成了被利用的工具,教师还能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贵族青年吗?

在贝尔蒙特有一位富家的嗣女,长得非常美貌,尤其值得称道的,她有非常卓越的德性;从她的眼睛里,我有时接到她的脉脉含情的流盼。她的名字叫做鲍西娅,比起古代凯图的女儿,勃鲁托斯的贤妻鲍西娅来,毫无逊色。这广大的世界也没有漠视她的好处,四方的风从每一处海岸上带来了声名藉藉的求婚者;她的光亮的长发就像是传说中的金羊毛,把她所住的贝尔蒙特变做了神话中的王国,引诱着无数的伊阿宋前来向她追求。啊,我的安东尼奥!只要我有相当的财力,可以和他们中间无论哪一个人匹敌,那么我觉得我有充分的把握,一定会达到愿望的。

学生辨析:在威尼斯,身份地位与钱财荣誉决定了一切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的。巴萨尼奥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这从巴萨尼奥的朋友对他的支持和信任就看得出来。况且教师也可以从鲍西娅和她的侍女的对话上看出,巴萨尼奥并非一个虚有其表的浪荡子。从最后他得知安东尼奥陷入困境后所作的表态也可看出他是一个重诺守信、重视友情的翩翩佳公子。

教师评析:两方学生的话都很有道理。作者莎士比亚对巴萨尼奥的“偏爱”并不是无源之水,其根由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英国重视贵族荣誉的观念根深蒂固等特殊原因。但教师的学生在思考时必然也会带有教师国家和新时代的思维烙印,特别在文学欣赏中审视人物决不能只用一种眼光一个角度,否则在教师眼中呈现的只能是平面的画像而非活生生的立体的人物。

三、且思且辨,思辨教育突破传统束囿

回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根本的,儒学、儒术提倡“尊孔读经”,儒家经典及其注释传解从各个领域钳制了人的思维,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专制主义。正因为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敢于质疑辩驳的人成为社会的异类。因此,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教育,中国人几乎就没有接受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思辨教育。延续至今的近现代教育也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标准答案,在此前提下思辨就是与权威话语挑战的不自量力。

如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肯定《愚公移山》中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是值得提倡的可贵品质。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就会从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运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提出质疑:要让村民走出封闭的更好途径不是劈山而是修路,修建一条山路的工程绝不比移山大,抑或可以让村民从大山的围困中主动迁徙出来,来到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愚公为什么要选择“事倍功半”的办法呢?这样,学生的思考就不仅停留在接受现成结论的层面上,而是开始辩证地思维,并且能提出创新的见解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需要对以前的定论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辨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中的思辨教学,让学生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发表创新的见解,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完善的语文素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他们养成一种终生受益的思维方式。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让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姜锦花.试论语文思辨教学的重要性\[G\].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4):72-72.

猜你喜欢
尼奥夏洛克巴萨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幸福的天使
故事会(2020年23期)2020-12-04 04:32:59
火焰狮子尼奥
OPPO Reno巴萨定制版
电脑报(2019年36期)2019-09-10 23:43:37
快车上的讹诈
故事会(2018年6期)2018-03-21 06:03:10
内马尔离开巴萨在即
环球时报(2017-08-01)2017-08-01 21:17:35
雅克德罗邀请嘉娜·维什尼奥娃成为品牌形象大使
时尚北京(2017年1期)2017-02-21 05:41:35
本期人物:莫里斯 · 尼奥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加泰罗尼亚风情OPPO R9巴萨定制版
新潮电子(2016年13期)2016-04-14 0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