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潇雅 车金根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爱玩的特点,在科学课中设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 ,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他们在“玩”中探究,在“玩”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玩中学科学”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生活中曾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玩磁铁,磁铁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玩磁铁还是他们的一大趣事。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伊始,笔者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玩性,他们根据积存的生活经验踊跃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热情高涨,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情景中,笔者切入主题:“怎样验证我们刚才的说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情境中,自然地导入到下一轮有目的的“玩”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玩中学科学”实效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皮亚杰强调,只有儿童自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智力、能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的认识也较肤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科学的追求仅凭着好奇和懵懂,新鲜劲过了就疲于学习。因此,要让学生保持学科学的热情,只有不断变化“玩”的形式,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时时充满激情,沉浸在快乐的课堂学习中,全神贯注地投入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
(一)丰富“玩中学科学”的类型
科学课要联系实际,设计一系列“玩”的活动,将科学知识融于趣味性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的快乐。在《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观察、猜测、游戏、实验等活动类型,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1.观察活动
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教学中,辨认哪些是铁制品这个环节中,笔者出示各种硬币、茶叶罐、水龙头等,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观察的角度不一,有的注重材质的观察,有的则注重表面的观察(茶叶罐表面贴着纸),通过最后看一看、摸一摸,感知哪些是铁制品,从而培养他们准确、细致的科学学习品质。
2.猜测活动
科学课中的猜测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它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上,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猜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多处设计猜测环节,如:在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前,笔者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材料,介绍铁片、铜片和铝片后,让学生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在探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实验前,引领学生猜测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猜测建构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实验活动
实验是科学课的关键,是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常被科学课堂广泛使用。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验证性实验——对哪些是铁制品观察猜测后,验证哪些是铁做的;探究性实验——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实验中,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内化了科学探究能力。
4.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思维异常活跃。为此,我在课堂尾声,设计了《取针》的游戏,意在运用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特性。生动有趣的游戏激活内容,激活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呈现“玩中学科学”的多样性
科学教学中,“玩”的形式不应只是单一的,而应该体现在多个层面。自我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玩”的形式。
1.师生互动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互动分为语言互动和实验互动等。《磁铁有磁性》一课教学中,师生实验互动运用较多。如: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提出建议和实验的方法步骤,教师和学生商讨着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实验时,教师随机指导。这样的互动体现师生互为教学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2.生生互动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小组合作给科学课带来较多的交流和活力。生生活动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也关注别人的答案,继而反省自己的答案,活动使他们互助互补,竞相提高。本课的教学,磁铁的性质和磁铁隔物吸铁这两个实验均采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在实验活动中,气氛活跃,学生之间商讨着、争执着,思维的火花在激烈地碰撞、迸发着,积淀着,丰富了课堂内容,增添了课堂活力。
3.生本互动
文本是语言、符号、图像的堆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巧用文本,将文本知识内化。教材只为我们提供一个范本,如何选取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时,我有机选用了文本中的图示和表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图示补充感官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实验记录表,让他们准确记录,根据记录的内容正确推断实验结论。学生和文本多次互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文本的科学知识逐渐内化。
三、规划教学过程,留足“玩中学科学”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玩的时间和空间。在玩的时间上,每节课至少有1/3的时间,最好能达到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进行玩中学习,玩中探究,包括思考、实验操作、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在玩的空间上,可采用学生个别玩、小组玩、大组讨论、学生情景表演或上台演示等形式,组织形式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在课堂上要留有充足的玩的时间,留有参与玩的空间,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积极思维,用玩中探究的方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玩、推理、讨论等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磁铁》一课,在教了磁铁的性质以后,可以设计总结性的问题:“给你一物体,怎样判断它是否带磁?”问题提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进行玩中探究。五分钟过去了,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证明物体是否带磁。如:吊起物体,反复摆动它,静止后,它是否总是能指示南北方向;能不能吸住不带磁的小铁钉;与磁铁的一极靠近能不能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这些方法,如果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动手进行玩中实验,玩中探究、学生怎能想得出?
四、延伸拓展活动,延长“玩中学科学”的余韵
科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教师不要仅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教室外更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科学学习和探究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利用存在于教科书外的各种资源,这样,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将是妙趣横生的。为此,《磁铁有磁性》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作了课后延伸:让学生回家继续“玩”磁铁,可以用一块磁铁玩,尝试多块磁铁玩,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再一起交流,看谁的发现多,看谁的发现妙。课间,学生或独自玩,或几人成群玩,他们兴奋地告诉笔者:磁铁有时会有一种相互推开的力,有时又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相信他们在课后会有更多的探究活动,在尽情地玩中有更多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把“玩中学科学”贯穿于课堂的始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充满激情地学习着、探究着、发现着,科学知识和学科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内化。“玩中学科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从而使科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湖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00713班 313000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一小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