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国强
这种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持城市特色的市政建设思路,具有相当的成熟性和前瞻性,直至今日,犹耐人寻味。
1933年6月,时年51岁的袁良出任北平市市长,成为北平特别市设立以来的第四任市长。此前,袁良的从政经历包括担任过外交部第二司司长和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政治经验颇为丰富。但就任北平市长后,他却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
此时,素称文教胜会的北京,正陷入颓败衰落之中,市容市貌破败不堪。仅以环境卫生而言,城内堆积的垃圾和城墙齐高,电灯公司的煤灰“与电灯高压线几相接连”。1928年,国都南迁,北京更名北平。失去了首都地位的北平,经济衰弱,社会萧条。这年,市民朱辉向市政府上呈《建设北平意见书》,从交通、警政、卫生等方面提出市政建议,希望重振北平,实现“永久繁华”。1930年,北平各自治区公所联名向国民政府内政部上呈《繁荣北平计划》,主张将北平建成文化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在挽救北平颓败局面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素有政治历练的袁良继任北平市长,因而被广大市民寄予厚望。
袁良,字文钦,浙江杭州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政界公认的“日本通”。面对严峻的市政问题,他决意向西方学习,引进“计划城市”的理念,以实现北平的“近代化”。对此,袁良曾表述说:“近世欧美国家之所谓‘计划城市,以最理想最科学之方法,从事建设市政,或改良市政。吾北平之市政建设,能合于近代化者,究复有几。继此以往,吾人之企求愈深,责任愈大。”根据“计划城市”理论,袁良首先主持制定了“市政建设初期三年计划”,力图将故都建设成为繁荣、清洁、美观、宜居和具有艺术特色的城市。1934年,《游览区建设计划》、《河道建设计划》、《沟渠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更为具体详尽的城市改造规划相继推出。
袁良主导的市政建设计划,曾向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市工务局的技术人员广泛征询意见,以期贴近现代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但这些规划并非“推倒一切重来”的现代化,而是一种兼顾北京传统特色的融合型的现代化,目的在于“建成一个优美、康乐的文化古城”。这种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持城市特色的市政建设思路,具有相当的成熟性和前瞻性,直至今日,犹耐人寻味。
自1933年6月16日出任北平市长,至1935年11月8日卸任,虽然袁良担任市长不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他所推动的城市建设新政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北京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
20世纪以前,北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马路,只有石渣路和土路,人称“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1928年北平设市后,辟建了两条沥青路,但长度不到两公里。袁良主政北平后,兴修沥青路13段,翻修石渣路34段,铺设的沥青路面超过8公里。他同时制定《北平市市民捐修道路河渠奖励章程》,争取商人的资助款项,用于修筑沥青路面。
面对城内堆积如山的垃圾,1934年7月,市政府扩充了市政卫生组织,计有“清洁班15班,特务班1班,共有班长13人,班附13人,班目90人,夫役2170人”,配备有“运秽洒水汽车35辆,救护及坐车3辆”。依靠这样一支拥有现代装备的环境卫生队伍,不到半年,城内垃圾即全部清除,“市民惊为奇迹”。
北平新政时期,自来水、电灯、有轨电车这三大现代公用事业得以长足进步,开始将现代城市元素带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北京的自来水事业肇始于1908年周学熙创立的京师自来水公司,至1936年,全市自来水用户已达10T余个,每天消费的自来水量超过1100万升。自来水公司对街道清洗、植树绿化等用水提供五折优惠,并向城区的400多个消防水龙头无偿供水。由于自来水攸关公众健康,卫生监管得到市政当局的重视。卫生局就因在自来水中检出大肠杆菌超标,多次训令自来水公司限期整顿。
1931年,北平建有石景山和通州两座发电厂,以及242公里的配电线路。1933年7月,在市政当局的推动下,华商电灯公司建设铁家坟开闭所和15公里铁青线,从石景山经铁家坟向青龙桥送电,以满足清华大学和海淀地区的用电。1935年,又建设西便门开闭所及8公里长的西北线,从西便门向城北一带供电。至1937年,北平的电灯、电力用户已发展到67187户。这期间,市区主要路段都基本上安装了路灯。抗战爆发前夕,北平城内的路灯数量已突破1万盏。与此同时,一些店铺也采用电灯装饰店面。在灯光的辉映下,夜晚的商业区不仅光亮夺目,也显现出繁华气象。
1924年12月17日,北京开通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由正阳门直达西直门,全长9公里,配备10辆有轨电车。北平设市后,有轨电车发展迅速,至1935年,运营线路增加到6条,分别为:1路由天桥至西直门;2路由天桥至北新桥;3路由东四至西四;4路由北新桥至太平仓;5路由崇文门至宣武门;6路由崇文门至和平门。全市有轨电车运营里程总计47公里,共有车辆96辆,年运送乘客12.9万人次。为便利城市交通,袁良主政的北平市政府还着力发展公共汽车,于1935年组建了北平公共汽车筹备委员会(后改称北平公共汽车管理处),当时斥资30万元,订购大客车30辆,先后开辟了5条运营线路。
然而,就在袁良谋求将北平建成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之际,华北已处在日本人的眈眈虎视之下。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刚刚收获成效的市政建设被迫中断。抗战结束后,由于政治窳败,北平的公共工程建设与公用事业反而陷入停滞,毫无起色。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例,1940年,北平开辟了由天桥至永定门的7路有轨电车,但此后直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再未铺设一寸新轨。公共汽车公司更是于1948年8月宣告破产,丢下79辆残破不堪的客车,其中能够行驶的只有5辆。
北平工商经济不发达,生活节奏缓慢,市政建设相较于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显得落后,但在袁良推行新政时期,公用事业和市容市貌都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可谓开北平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先河。至于袁良本人,抗战后即避居上海,淡出了政界。1953年3月,他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