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
如何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在利润的获得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创造不仅企业经营者,员工甚或社会大众的集体幸福,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最大挑战。企业经营成本应该将社会成本计算在内,已是当前世界的趋势与普遍要求。
在台湾如果看到穿深色西装、打蓝色领带的年轻人,这可能就是永庆房产集团的员工。这些年轻的房产经纪人要学习“无障碍”的常识,在工作中做详细的记录,这样形成的回馈表成为永庆无障碍住宅的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包括设备设施是否要改善等等,以符合残疾人的需求。
台湾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经营效率,获得全球肯定。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面对的挑战与压力超过以往,除了商业环境的竞争加剧外,台湾企业也直接面对各国环境、劳工福利、供应链管理,甚至社会公益等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压力。于是,台企开始加入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与策略,以赢得尊重并提升企业的价值。
在大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起和受到重视,既受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压力,也有来自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及全球日益暖化等外在压力。
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社会体制、政治环境的迥异,使得两岸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中出现不完全相同的轨迹。
被强调的个人价值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自由程度随着外商资金的注入以及加入WTO,企业管理各项标准逐渐与外国标准接轨,尤其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由于欧美企业的经验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模式无法移植,而此时,同文化、背景相当的台企社会责任经验显得至关重要。
台湾的企业发展起步比大陆早,在建设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积累了很多值得大陆企业借鉴的经验。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华路跑协会理事长曹尔忠表示,“我们常讲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是很简单的话,是台湾最风行的观念,企业文化构建自然形成一股新兴的力量,帮社会和企业走向正面积极的道路。这股风潮当然有的源自企业的压力,也有的源自政府的奖励如免税等,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自觉。”
业内专家表示,台企这些年来一直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推动力并非源于政府和法律的强制,也非为跟随世界潮流,而是企业创办人的个人信念和伦理价值起了更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台企社会责任功利性更淡薄,更持久。
两岸企业社会责任做法和效果,反映出大陆与台湾的文化差异。大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道路上,政府角色不能缺位,特别是在初期,应使法律的强制性驱动力充分发挥起始推动作用。从台湾企业建立企业文化以及实施社会责任的例子中,台企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创办人的成长背景、理念或宗教信仰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台湾将个人价值看的很重要。
两岸不同的原动力
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早期阶段,个别公司实行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出于强烈的宗教信仰及博爱精神,发展到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随着跨国企业对可持续社会责任理念的引入,则偏向于将社会责任加入日常商业运作中,并融合社会及环境方面的各方考虑因素履行,在环境以及利益相关关系上做出投资。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经理程兆敏表示,“从诺基亚投入公益的实践来讲,不是简单地把钱捐赠出来,我们认为一个企业捐助再多可能对于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是杯水车薪,我们希望能够结合自身业务专长,整合更多的各方面的资源,大家一起投身于公益,让这样的社会责任项目有更好的社会效益。”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廖庆丰也表示,企业奉献社会时,要通过参与社会的公益,使得产业本身变得可持续发展。
永庆房产集团的发展轨迹从1988年开始,当时的台湾社会是一个所谓的房产交易不透明的社会,为了促使房产交易顺利,在透明交易之外,永庆用一楼店面做一个服务门市,推动了所谓的“法制中介”。到了2008年之后,永庆房产成立了永庆慈善基金会面向老人、残疾人等。“推动公益事业我们始终结合核心业务。”永庆慈善基金会业务总监刘芸伊说。
相比于台企,大陆企业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路程以及特色更具有时代特点。最初是民营企业发起的光彩扶贫活动,后来是出口企业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进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都主动行动起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而作为大陆经济重要支柱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道路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资金零散、项目同质化以及缺乏战略规划等。
企业志工无处不在
刘芸伊说,永庆房产集团目前已有将近15000名员工,并且为了在志工服务方面达到圆满,还对企业志愿者进行了不同分类,比如成立简易修缮的志工部等。
“企业志工是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愿景。”华科事业群慈爱基金会执行理事陈昭如表示。
由于受经济发展影响,台企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形成相对较成熟的文化和体系,民众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较高,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具有比较普遍的自觉性,最重要体现是企业志愿者服务无处不在。
永庆在企业社会责任里做了一些独特创意设施——做无障碍住宅的资料库,从社区关怀的角度介入、整合集团资源、经纪人资源等,促进整个的台湾无障碍环境的完善和居住圆满。
如何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在利润的获得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创造不仅企业经营者、员工甚或社会大众的集体幸福,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最大挑战。企业经营成本应该将社会成本计算在内,已是当前世界的趋势与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