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宗林 赵青
“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以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时,尝试运用学案教学,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
“学案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制。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二是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事件起因、事件内容、事件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如,鸦片战争:一、背景原因:1.国内: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2.国际:①工业革命;②殖民扩张。3.直接原因:①鸦片;②禁烟。二、过程:1.……三是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如,为“中华民国成立”一节设计问题:(1)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原因?(2)由公开干涉转为“中立”的原因?(3)袁世凯上台的原因?(4)对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5)民国行政区与现在有何不同?(6)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四是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探究:(1)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2)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3)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4)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5)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6)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学案式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一是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1)主观:中共不成熟—右倾—放弃。(2)客观:中外联合—国民党背信。(3)教训:领导权—武装。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二是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学生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学生加以补充或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卖国”、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既不能说是卖国,也不能说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革命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三是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学生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点评。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时,学生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老师问: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学生指出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老师再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长期以来,历史课教学沿袭的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教得乏味无奈,学生学得枯燥无趣,结果是考试成绩平平,学生利用历史事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采用“学案式教学”后,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编制出高质量的可操作使用的学案,并指导和监控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则是在学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了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溢水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