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要成功,不是看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做什么,而是看自己的比较优势,把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
林毅夫
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是驱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发展中国家要懂得利用这两者的后发优势,就能以一倍或者两倍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来发展,而且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未来20年中国仍能保持每年8%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至少能达到1.2万美元。政府制定产业振兴计划时,需要挑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否则政策就会失败。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会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很先进的现代化产业去促进发展,但现代化产业资本很密集,技术也非常密集,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本是短缺的,人力资本是有限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违反自身的比较优势。若违反了比较优势,政府想扶持的产业部门当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就没有自生能力。
发展的产业不一样,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支持是不一样的。比如要发展农业的话,水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话,电力非常重要,港口基础设施也非常重要。
中国还是中等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而城镇化、环境、社会保障功能这些都是投资回报非常高的项目。
产业政策要成功,必须瞄准那些收入水平差异不大,而且经济结构很好的国家,因为经济增长背后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资本积累要素。一个国家,如果他们的要素贫富结构差异不大,那他们的比较优势差异不大;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非常快,那就代表这些国家的产业基本上都符合这个国家的要素贫富决定的比较优势,这样这个国家才会增长很快。如果增长很快,资本积累非常快,工资也会上升非常快。
所以怎么寻找一个发展中国家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找那些发展非常快,人均收入水平可能是你一两倍的国家,那么他们现在产业是什么?他们发展很好的产业是什么?他们现在发展很好,就代表他们即将失掉比较优势,如果他失掉比较优势正好就是你的潜在比较优势。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可以维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8%-9%的增长,从一个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甚至在一两代人时间里面变成高收入的经济体,每个国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机会。如果它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按照它的比较优势,利用它的潜在优势的话,这种绩效都是可行的。要充分发展这个绩效必须改变经济发展的理念,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经济发展一般是以发达国家做参照系,看他们有什么产业,然后去赶超。或者像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华盛顿新自由主义,以发达国家制度体系作为制度安排,强调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但是未必成功,我发现成功经济体态度上正好相反,不是看发达国家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看自己有什么,自己能做好什么,有什么比较优势,然后把自己有的,自己能做好的发扬光大,把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如果能这样,我相信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在一代人,两代人当中,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