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明
【摘要】以吴江市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为例,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生态保护措施在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生态;保护措施;目的;分区;植物
1. 概述
(1)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4月吴江市东太湖庙港水域出现蓝藻,局部蓝藻已呈丝状或条状集聚现象,严重威胁吴江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为此,吴江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
(2)吴江市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位于原吴江市横扇镇,利用东太湖围垦圩子,将盛西圩、盛东圩(部分)、老太湖西圩和老太湖东圩(部分)建成一个蓄水区作为吴江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常水位时蓄水区内水面366.7万m2,蓄水量为751.5万m3。可满足吴江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特别工业用水14天的用水需求,为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可靠的应急手段,是保障应急供水水质和水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
(3)由于应急水源为水库型水源,在“水危机”发生出现取水口遭到污染时,应急水源地需封闭运行14天左右,在此期间,需基本保障蓄水区内水质维持Ⅲ类水水质,以满足应急供水的需求。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生态保护措施在东太湖应急备用水源地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生态保护措施的目的
根据上述应急水源地建设目标,蓄水区水质生态保护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恢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水生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抑制蓝藻的生长。通过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及应急运行时的水质应急措施,使应急水源地在封闭运行的情况下,抑制蓄水区内蓝藻爆发,尽可能保证水质维持在Ⅲ类水水平,满足应急供水的水质需求。
3. 生态恢复分区
(1)水生植物是蓄水区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抑制蓝藻、保证水质生态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蓄水区的进出水流及水动力条件,合理布设水生植物,通过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的合理配置,为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打下基础,为鱼类,底栖动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水生植物建设以沉水植物为主,尽量提高沉水植物的覆盖率。
(2)根据工程地形条件及水质改善要求,把本工程区域分为深度净化区、自然恢复净化区及缓冲消纳带(生态措施总平面示意图见图1)。
(3)根据蓄水区的设计内容,在大堤内侧建设缓冲消纳带,与围堤设计相协调,同时对于意外的外来污染物进行缓冲消纳,控制外来污染源。由于大堤外侧已有防护林带,缓冲消纳带主要设置滨岸的水生、湿生植物带,缓冲消纳带可根据地形及用地情况进行布设,一般宽度在30m左右,面积为0.19Km2。
(4)根据大堤的边坡设计及工程运行调度方式,缓冲消纳带按照水深条件和大堤的形态分别设置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及挺水植物带,其中挺水植物宽度为10~15m、浮水植物宽度为4~8m、沉水植物宽度为10~15m,与深度净化区相衔接。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及挺水植物带的面积比控制在4:2:4左右。
(5)深度净化区:根据工程布置及运行后的流场,深度净化区主要位于闸口附近、蓄水区的角落、容易滋生藻类的区域。深度净化区总面积为0.69Km2,分为6块。在闸口附近设置3个半圆形的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每个面积为0.12Km2,在蓄水区西侧及北侧设置2个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每个净化带面积为0.1Km2;在靠近陆域的设置1个沉水植物深度净化带,面积为0.13Km2。根据深度净化区在对于蓄水区水质的净化的功能及时段要求,深度净化内配置抗污型沉水植物、常绿型沉水植物、夏季型沉水植物及冬季型沉水植物,种植面积比例控制在2:4:2:2左右。
(6)自然恢复净化区:深度净化去及缓冲消纳带建设后,通过水生植物自身的扩展及繁衍能力,逐步恢复其余蓄水区的水生植被,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人工措施适度引导,以利于其加速恢复(吴江东太湖应急水源地生态修复植物工程量表见表1)。
4. 植物配置及种植
4.1植物配置。
(1)根据东太湖的水质、风浪影响及流速等特点,选择具备适应能力及水质净化能力强、耐污染或抗风浪的水生植物,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修复,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完善生态结构,尽早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湖区水质。
挺水植物以芦苇为主,在靠近陆域的适当景观节点种植美人蕉、花菖蒲、荷花、德国鸢尾及水烛等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挺水植物。
(2)浮水植物种植带与沉水植物种植带衔接及部分混种,是浮水植物向沉水植物过渡的混合交错过渡带,此条带浮水植物以菱、水鳖、芡实、莼菜、等为主。
(3)深度净化区的沉水植物分为四大类型,耐污型沉水植物、常绿型沉水植物、冬季型沉水植物及夏季型沉水植物。耐污型沉水植物以龙须眼子菜、菹草、大茨藻为主,常绿型沉水植物以轮叶黑藻、小黑藻、刺苦草、竹叶眼子菜、耐寒苦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等。冬季型沉水植物主要选择耐寒小黑藻等。
4.2植物种植及管理。
(1)水生植物种植时机及方法。
A.挺水植物种植方法。
芦苇、等挺水植物在早春季节发芽,发芽后,进行带根移栽,成活率较高。
B.浮叶植物种植方法。
可采用营养体移栽,撒播种子或繁殖芽,扦插根状茎等多种方式。菱以撒播种子最为快捷,而且种子比较容易收集,在初夏季节移栽幼苗效果也比较好。睡莲在早春季节萌芽前移栽根系,也可以移栽幼苗甚至是已经开花的植物体,成活率很高。
C.沉水植物种植方法。
沉水植物的生长与湖水的透明度关系密切,即对种植的水深要求较高,是水生植被恢复中的重点和难点。原则上从水浅的岸边开始,并在低水位季节进行,主要采用植物营养体移栽,在浅水水域培养后再重新移栽,根据需要同时进行苦草等沉水植物种子的撒播。在实际操作中,可因地制宜,分批实施。在水生植被恢复初期,水体的透明度提高不大的条件下,先在水深较浅地块种植沉水植物,待水质改善透明度提高后,再在部分水深较深处种植沉水植物,或通过沉水植物的自然扩散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
(2)生态管理要求。
A.水草的收割可以移去残枝落叶,改善湖底光照条件,有利于来年幼苗的萌发,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草的生长。而且芦苇、茭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B.对于芦苇采取秋冬季一次性收割,这样可以去除已经干枯的地上部分,有利于来年春季幼苗的萌发生长。茭草可以采用重复收割,收割间隔期为45~60天,每年收割2次。对于沉水植物由于收割不便及恢复的困难性,近期不进行收割;对于浮叶植物的残枝在秋冬季一次捞取,移出湖外。收割在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后进行。由于需要收割的湿地面积相对较小,采用人工收割法为主,辅以机械收割的方式进行水草收割。
[文章编号]1619-2737(2013)06-2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