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文
景风公园,
在我的家乡大理剑川,金华山景区作为北大门上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一粒明珠,是你一生不能不游的地方。
景风公园是金华山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公园内的景点有八个,在剑川是一个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景点之一。它反映了剑川作为“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质,浓缩了剑川作为“匠艺之乡”的建筑风格。景风公园内的古建筑群,从元开始兴建,它的规模、历史和建筑价值与沙溪寺登街的兴教寺一样,是数千年白乡建筑史中的经典和瑰宝。
进入公园,右手边有一座石塔叫灵宝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后因地震倒塌,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重建,塔高15米,为九级方形密檐石塔。塔基为须弥座,上下雕刻莲花瓣纹,还雕有犀牛望月、兔含灵芝、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双狮滚绣球、麒麟望芭蕉等浮雕。第二级至第九级,四面都有卷龛,龛内分别置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六应真及天龙八部等,雕刻技艺精湛。是白族石塔建筑中的代表之作。
石塔西北角有一座亭阁叫景风阁,是一座三层阁楼式建筑,俗称八角亭。景风阁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世祖忽必烈攻破大理国的北陲重镇剑川节度后所建的喇嘛寺转经阁。清康熙年间改建为魁星阁。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由被一代名士赵式铭誉为“滇士之魁,清儒之殿”的剑川名流赵藩倡议,在阁中供奉乡贤牌位,改称“景仰先贤遗风阁”,简称景风阁。景风阁南面格子门原为杜文秀元帅府格子门,雕工精美,造型别致,为珍贵历史文物。倡导把魁星阁改为景风阁的白族大学者赵藩,在景风阁上写了三副对联,可以说是他对改魁星阁为景风阁的最好的解释。这三副对联分别是:
景行唯贤,当列最高处;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
十步之内有芳草;百世而下有清风。
昔我有先正;何地无人才。
说到剑川的先贤和人才,确实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剑川是个小小的民族县份,文化积淀却十分丰厚,自元代以来文风大开,科第接踵,被誉为“文献名邦”,何可及、杨栋朝、赵藩、周钟岳、赵式铭、张伯简、张子斋等人才辈出。从明永乐21年起的金华镇李文林首开科甲,到光绪29年,全县科甲及第者共计558人,其中:进士21人,举人145人,贡生392人。赵藩所说“十步之内有芳草”,毫不为过。
但剑川作为“文献名邦”,更重要的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化的崇尚与重视已成了一种应酬的基本方式和谋生必备的本领。即使是再穷的家庭,都要让自家的子女学上三年五载的文化。由此,人们会发现多数农民前脚才泥巴兮兮从田间走出,一放下锄头就马上可以拈起笔杆,龙飞凤舞地跟你来上一幅字画,写上几副对联。
明末清初,剑阳三坛神村有一个叫马汝为的普通木匠,他有一次到元江县做木活,被一个员外家的小姑娘看上了,两个人如鱼得水,恩爱无比。殊不知员外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势利小人,坚决不同意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扬言像他们这样的读书之家,除非马汝为中了状元或点了翰林。否则一个下苦力的木匠就休想打他女儿的主意。无奈之下,木匠马汝为只得毫无准备地参加了那年的科考,结果不仅考中了进士,还被皇帝老倌点为翰林,在朝中专门为皇家拟写奏折,其书艺之精,博得了“李英培才高八斗,马汝为字压三江”的美名。
——这就是“文献名邦”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跟历史老人开出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景仰先贤遗风理所当然就成了剑川的一个突出而鲜明的特色了。
景风阁西面,有一座看似平凡的古戏台。这个戏台始建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7年),为单檐歇山顶两戏台。是目前保存最好,建筑水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古戏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一座两面戏台,代表了民间建筑的最高成就。
古戏台对面的这院古建筑群,原是一处香火极旺的财神殿。财神殿始建于清光绪年问,由大门、过厅、大殿和厢房组成。这院古建筑群结构严谨,特色鲜明,通风、采光等方面设计合理,雕刻部分技艺精湛,是一院集中了中原寺庙建筑和白族民间建筑为一体的成功之作。1986年维修后辟为张伯简革命史实陈列室,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伯简是白族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早在1916年,他就在大理中学组织发动了反抗宪兵的斗争:1917年,他在广州投奔滇军;1919年。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被选为组织委员;1924年,他回国从事丁人运动,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在团中央负责编辑《中国青年》、《政治生活》等进步刊物;1926年,他被毛泽东聘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他所编纂出版的《社会进化简史》被列为讲习所“授课以外之理论”十种读物之一,该书1942年又成为全党整风运动必读书籍;1925年,他受党中央委托,负责“四大”的事务工作,同年任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1926年,他又担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全力投身省港大罢工,因积劳成疾,病死在罢工斗争第一线,年仅28岁。
从公园的右手边朝左转,眼前的这座石碑是革命烈士纪念碑。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组织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在今文庙和棂星门下集结,出发攻打县城,打响了滇西北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园内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四二”武装起义胜利和在起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纪念碑过去西边的这座古建筑叫棂星门,原为孔庙大门,为一高二低歇山斗拱牌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署州龚运重修,1982年又重修。整座门楼气势宏伟,门内大梁、楼面均有彩绘,两壁绘有“剑阳八景”,1949年4月2日,滇西北地下党在棂星门下举行了武装暴动,棂星门同时成为了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
继续往前走,眼前有一群宏伟的古建筑群叫剑川文庙。文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在县城南门街西北,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知州张弘将今公园内原“崇仁寺”迁至城内,将此处改建为学宫。文庙现存有后宫、大成殿、棂星门、照壁、古柏、古桂花树、古紫薇树,是我省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
文庙右手边的这座建筑群叫武庙。武庙由大殿(关圣殿)、后殿、厢房组成,大殿、后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1997年进行维修后辟为景风公园的一部分。
游览至此,景风公园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感觉是什么?是它的包容性。一座公园。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香火旺盛的宗教寺庙,同时还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这恐怕在中国的所有景点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千狮山
千狮山是白乡大理众多景点中的“小家碧玉”,这是因为千狮山虽不算大,却很精致,内涵也很丰富。
逛千狮山,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千狮山的十个“一千”,它们分别为:一是千台坡,二是千狮坊,三是千年龟,四是千狮壁,五是千年古柏,六是千年舍利,七是千年古塔,八是千年古刹,九是千狮王,十是千狮山千狮会。其次,还要了解满贤林的“二十品”,即二十个景点,根据《康熙剑川州志》所载,它们分别是:迎仙桥、通灵窍、延青塔、睡佛龛、竞翠屏、采兰径、锄药圃、仙人登天、仙人对弈、长剑倚天、佛柏比高、龙湫胜境、碧云坊、大雄宝殿、五云楼、雷祖庙、天子台、观音岩、飞来石和达摩洞。关于这二十个景点,白族学者赵藩用二十首诗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吟咏。除了这二十个景点外,还有南天门、海豹石等众多景点,可以说满贤林是一个处处即景的风景名胜。
满贤林千狮山以狮为名,所以,你就完全有必要熟悉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狮文化。
大家知道,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有两种图腾象征了我们的民族:一种是北方的龙,一种是南方的凤。事实上,在汉朝以后的民族文化中,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影响最深的,应该说是雄狮。因此,拿破仑认为中华民族是头沉睡的狮子,可以说在他那个时代是对我们民族最深透的理解。
狮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出现,最早是在汉代。据《汉书,礼乐》记载:狮子在汉代从西域传到中原。由于狮子威猛雄壮的神态和温顺和平的性格,很快就征得了炎黄子孙们的珍爱,进而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用绘画、雕刻、舞蹈等形式把狮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耍狮作为一种舞蹈艺术,从汉代起就从北方传到南方,并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南北两派:北派的狮子像猫,温和柔顺,狮的走形,主要表现在24种形态上;南派的狮子如虎,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并与武术结合得无隙可击。
而狮子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则最多只有1000多年的历史。900多年前铸造的沧州铁狮,从体态和重量两方面都可堪称世界之最:铁狮高5米,长6米,重58吨,用28个铁炉铸成;铁狮作为民族文化的骄傲,至今巍然屹立。从数量规模来讲,被公认最富有代表性的。则是形成于800多年前的卢沟桥狮子,说它多得没办法数清,实际却有501个,其形态多为蹲狮和卧狮。
在剑川千狮山满贤林,千狮共舞的石雕景观拥有三个“世界之最”:一是狮子数量计3200多头,为第一世界之最;二是狮子形态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为第二世界之最;三是千狮山有高达25米的千狮王,为第三世界之最。所以,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要了解中国的狮文化,须请你来大理领略一番剑川的千狮山。
从千台坡回望剑川古城
在白乡人的观念中,一千是个吉祥的数字,它既有广博、深远、众多等含义,又有和谐、满美、安康、祥和等意思。
爬完了虽是吉祥却很艰辛的千台坡,吸一口气转过身来,剑川金华这个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就已被你撇到身后的山脚底下了。千台坡是壮观的,而千台坡的人文价值就是到了千台坡顶后,对仿佛就在脚底下的剑川古城的回望。
剑川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川、滇、藏三省和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地州市的要衢。县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有白、汉、彝、回、纳西等16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剑川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海门口遗址,就开创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剑川工艺发达,石雕艺术闻名遐迩,木雕工艺精巧绝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木雕艺术之乡”;剑川景观众多,有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的高原明珠剑湖,还有被列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八大片区之一的“滇山之祖”老君山,有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剑川古城和古城背靠的现在我们所游的国家双A级风景名胜区千狮山,更有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钟山石窟、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石宝山风景区和石钟山下被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的沙溪寺登古集市。
剑川曾经于唐代、宋代、明代在剑川坝子建过三座城池。第一座城池史称“罗鲁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时有此城。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年(公元793年)异牟寻攻破剑川后,为了巩同南诏已统一的疆域,采取移民政策,把境内原属“罗鲁”、“吐蕃”的居民强制迁离本地,又把南诏本土中心地带的“弄栋蛮”迁移至剑川居住。同时,异牟寻将剑川节度的治所移至铁桥(今巨甸),“罗鲁城”从此逐渐废弃。
第二座城池叫望德城,建在离县城三公里许的甸南西湖村(水寨)。古城周围五百丈,是大理同时段氏所筑。段氏建大理国后,在境内设置“义督睑”,经过了180余年之后,由于“罗鲁”城的毁没,而向湖村一带则因处于重要隘口地位,得到长期巩固和建设,形成较大居民区,因此,段氏将义督睑的治所设到了向湖村一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向湖村南仍保留着望德城古城的一部分土垣,村东土墙在民国25年(公元1936)修筑滇藏公路时才挖去,其余则因建筑、农垦等原因逐步挖除,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古城土垣已全部挖除殆尽,仅剩依稀可辨的部分残迹。
第三个城池就是现在的剑川县城金华镇。元至正末年(约公元1341年——1370年),剑川首次设州,将州治定于柳龙冲(今金华古城内西北部),此间,土官杨隆曾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将州治移至原罗鲁城旧地,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州判赵彦良再次移州治于柳龙冲,剑川治所才正式确定在现金华古城的位置,,
这一时期,柳龙冲还没有城池街巷。从一些家谱碑碣中看出,当时的柳龙冲大体分为i个居民片区:一是柳龙冲,其位置大致沿永丰河以南而下的西门街北部至文照街一带,以段氏姓、赵姓、王姓为主;二是三家村,即西门七曲巷以西的何姓、萧姓、张姓;三是旧寨,主要是张姓、杨姓,,随着州治的确立,古城居民区根据当时城镇建设要求,逐渐扩大。明天顺年间(约公元1454年——1459年),知州李文筑土城围州治,至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因地震,土城倒塌损坏。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鹤庆知府刷集提出建议,要求修筑剑川古城,对剑川古城进行了严格的建筑规划。此后,经过关志极、林明辅等几届知州的努力,剑川城时建时停,直至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整座城池才圆满竣工。古城建筑时间前后经历了100余年。古城东临剑湖,西靠金华山,城池修筑坚固,地势十分险要,为当时迤西地方易守难攻的主要城池之一。此后累经地震,但仅部分城垛、樵楼被震坏,并多次得到修复。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知县李慎修对古城进行全面修复,加高加固。1952年,根据各级政府的要求,剑川古城城墙、门楼被毁坏撤除。
时至今日,剑川古城布局依旧,街巷道路仍保留明代以来格局尺度。西门、北门、南门的护城河和城桥犹存,虽历经沧桑,却古貌依旧。古民居极富特色,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明清“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典型白族民居,风格古朴典雅。西门七曲巷何宅、五马坊张宅、赵藩故居“光禄第”、“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赵宅,明代昭宗祠等,造型独特,名扬三迤。古城内流水潺潺,古道悠悠,信步漫游,别有情趣。古城内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保留完整,是省内极好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从千狮坊进入千狮路
从千台坡转回身来,眼前出现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大名鼎鼎的千狮山第二个“一千”——千狮坊了!之所以叫千狮坊,是因为石坊上包括坐狮、立狮、浮雕狮、图案狮在内,从坊顶、斗拱、雀梯、挂枋到基座,足足有一千个狮子。
千狮坊的设计者是原县旅游局的局长尹建平,一千个狮子的装饰部分,由千狮山的策划者、白族画家陈永发先生和旅游局原副局长、白族画家汤贵齐先生二人协助完成。
进入千狮坊,你也就置身于千狮山了。在你的周围,3500多头狮子将围着你群狮起舞,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哪!这些狮子因石而成,因形而生,因势而动,因动而神。有立狮,有站狮,有蹲狮,有卧狮;有戏狮或迎面扑来,或仰天长啸,或憨态可掬,或威猛雄壮。有的独立雄踞,巨大无比,吼声惊天动地,长毛随风起舞;有的三五成群,那些幼狮或爬到长狮身上,或钻进长狮胯下,或偎在长狮胸前,或俯在长狮脚下,或在长狮的周围跳跃、嬉戏、耍泼、撒娇……享尽天伦之乐,尽呈自然本色。路旁、林间、崖上、岩头千姿百态千狮共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壮观场面,仿佛使你回到人兽共处、自然和谐的史前时代。
在千狮山,第一个迎接你的这头雄狮,以及后面跟着的这几头狮子,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稀稀落落,不肯成群成队,没有一点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吗?因为这些狮子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任我行”,由于它们个个都身手不凡,孤高任性,因此就曲高和寡了。其实,这些狮子虽个性孤僻,狂傲不羁,却在千狮山承担着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负责千狮山的卫戍,游客们尽管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千狮山畅游。
走不多远,又有一群狮子:这样地和谐,这样地温顺,这样地安详——多么富有人情味啊!这群狮子足足有十头之多,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十全十美”,它们多么像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再往前走,又有一组被人们戏称为“第三者插入”石狮。其实,它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叫“三狮开泰”。
“三羊开泰”在白乡大理怎么就成了“三狮开泰”?
这就要对白乡人的狮文化有所了解啦。
对于略懂一些白族历史文化的人来说,狮子与白乡人的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大理白乡,与狮子有关的命名,随处可以听到,如剑阳的狮子山,石宝山的狮子关,甸南的石狮子河和狮河村等等。白乡人在节日庆典耍狮子舞,其花样与种类并不亚于中原地区或江南一带,并赋予了独特的地方民族色彩。即使在他们的婚丧嫁娶中,结婚在大门口所贴的对联,一定要写“狮子在左,麒麟在右”;而在白族坟头的两侧,少不了要有一对石雕狮,有的则两对,多的则有三对或四对。民居建筑中,白乡人中堂的格子门上,木雕狮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有的白族村寨,就以狮子作为他们所信奉的本主神。
白族人心目中的狮子,不仅作为一种民族性格和人格力量而存在,也是一种平安、吉祥的象征,同时还成了他们的保护神,以至于生产生活乃至宗教信仰都离不开它。
再往前走,右手边箐底的那块大石头上又有一组石狮,它们的形态也像“三狮开泰”,但仔细辨认,就不难发现那中间的一个,身上长的不是毛,而是鳞甲,而脚上长的也不是爪子,而是蹄子。那组石雕也叫“双狮闹麒麟”,那是白乡人、也是翩翩起舞的群狮对各位游客最热烈最诚挚的欢迎!
如果说此前游人仅只算在千狮山的门廊上徘徊,那么现在就马上就要进入千狮山真正的“内院”了。
此情此景,除了以“双狮闹麒麟”的方式迎接游人以外,没有比它更恰当的方式能够表达最美好的心愿和最诚挚的情意了。
从蟒蝎林到满贤林
进入千狮山的内院前,你要经过一座迎仙桥。桥的两边是被饮水的石狮子们簇拥着的洄波绉漪的两泓山泉,水中有忽隐忽现的石雕造像,那便是千狮山上“十个一千”之一的“千年古龟”!
别看这些古龟一身苍老,面目全非。在这塘水中,它们一睡就睡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难怪人们总是把吉祥的神龟和长寿联系在一起。
不经意中仰起头来,就看到巨石顶上的一座座古塔,那便是千狮山上“十个一千”之一的另一个一千,即千年古塔!
塔的名字叫延青塔,为方形密檐式石塔,共四级,高约五米。石塔虽不高,但因建于巨石之上,塔石相配,便成为满贤林的一个独特的景观。1986年,延青塔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经过了迎仙桥。你就都已变成神仙了。神仙对人世间的一些事情本应是不太在乎的,但人们头顶上这一有趣的现象,对于每一位神仙未必就是索然寡味。
当你往“一窍通灵”的左上角看:就可以看到了“买闲林”这几个行书题,丰满的字题写得四平八稳,神采飞扬,那书中之魂,一定也是气宇轩昂而又超然飘逸。
仔细辨认,字题的旁边有几行小字,说的是“满贤林”原为“莽歇林”,介庵先生赵藩以其不雅,就把它改成“满贤林”了。而毛泽东尊称为“云南三老”之一的李根源对自己所题的“买闲林”的来历却只字不提,似乎有一篇文字让各位游客自己去解读。
要我说呢,介庵先生改“蟒歇林”为“满贤林”,有文采,有意趣,改得很好,却始终没有“买贤林”这几个字绝。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买”应为“非买”,千金难买,开头一个字就给满贤林定了高格,明了身价:而用得最好的,还要算“闲”字——没有闲暇、闲心、闲情、闲意、闲逸、闲趣,神仙们就不会在千仞绝壁上对弈,“长剑”就不会欲坠不坠处“倚天”,云荫就不会在老藤穿石处“闲游”,山月就不会在层峦叠翠处“自挹”,徐霞客也不会于明崇祯年间两次来满贤林观光,文人墨客们更不会来这儿赋诗题壁,慨叹那头与蟒蛇同类的无头畜牲白白糟蹋了一幅幅松擎云垂的“天然画屏”,气煞那些大雄宝殿里的神们、三清阁里的仙们和五云楼内的圣贤们。眼睁睁地让一方洞天福地,任凭那些蟒蛇毒蝎和无头畜牲们去折腾。
照我看来,满贤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泓清泉,每一片树叶,每一株芳草,每一幅题字,每一道飞檐,无不体现着飘然闲逸的品格,只有件J你的闲心、闲情、闲意、闲逸、闲趣去与他神交,就会使你物我相忘,怡然自得,如痴如醉,飘飘欲仙。
如此说来。“买闲林”的“闲”,其实是人生岂术的最高境界。你若真能“闲”下心来,你也就在满贤林获取了一种情趣,一种品格,一种尊严,一种境界。
千狮壁,群狮起舞
在满贤林千狮山,石崖上的题字是值得咀嚼的,咀嚼是有味道的,味道是很醇香的。当你还在沉醉于石崖上字题的无穷韵味之中的时候,就会被两旁迎宾狮热烈而友好欢迎,在威风凛凛的两尊金刚护卫下,通过通灵窍,真正进入了千狮山满贤林宝刹福地。
在通灵窍两边,赵藩曾经有一副对联,说的是:“石破天惊,引人入胜;水流花放,小住为佳。”他在咏满贤林的一首诗歌的附言中还说:“满贤林,吾剑幽奇之景也,余足迹遍于天下而于此有偏爱焉。”
事实上,在大理剑川的42个景点中,仙境一样的满贤林景区虽小,却是一处大名鼎鼎的名胜。且不说明代的大旅游家、大文学家徐霞客就曾在此流连忘返,写下了关于满贤林脍炙人口的游记,也不说历代名人李根源、李培林、杨琼、董芳、赵藩、周钟岳、于右任等留下的墨宝和吟咏不尽的诗词歌赋,光就官方修订的《康熙剑川州志》所载“满贤林在州西五里,悬崖峭壁,巨石为门,旁镇金刚,中有古刹,香积僧房,构于悬崖之上。”书中介绍的景点就足以让你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穿过通灵窍,右边是一条进入睡佛洞的岔路。从这里进去不到十米,就有一尊千年睡佛在等着你了。此时,仿佛置身于但丁在《神曲》中所写的“前面有狮子挡路,后面有母豹追跟”境地之中,在我的周围,守护着睡佛洞的这一群石雕狮子从东汉开始,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它们和本地的民间狮相互间进行民族大融合,足足有十六只的一大群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群狮争霸”!它他个个都骄横拔扈,傲视群雄,威震八方,唯我独尊,个个都是当仁不让,个个都是不好惹的。它象征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定不移,坚不可摧!
走出狮群,从这头断了头的石牛看过去,那两头石狮,一只母狮朝天仰卧,一只小狮爬在她的身上,母子俩相互玩耍,相互嬉戏,相互追逐,一派天然,尽呈天伦之乐——这叫做“母子情深”。它象征着一种民族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和平,和谐,和睦,和好!这种情怀就是白乡人的情怀!
抬起头来,对面有大片高耸入云的巨型石壁,石壁上的这种石雕狮叫“千狮壁”,中间的一个圆形构图,其创意来源于绣球,其中的九个狮子头代表东汉以来的九个朝代。之所以要从东汉算起,是因为正如前面讲到的,狮子作为一种动物,是在东汉时从西域传到我国的,因此它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审美载体,也应从东汉开始起算。各位游客已经注意到千狮壁没有千狮,这是因为这个工程还没有全部完成。当一千个浮雕狮有一天在这个巨型石壁上大工告成,那该是多么壮观的一种场面!
再往前走,右边又簇拥着一大群石雕狮,这群石雕狮叫“童子戏狮”,骑在狮子上的这两位童子,下边这一位在欢迎游人,而上边那一位却在为游人们祝福呢。童子的创意之所以和狮子一起出现,不仅只有威猛的一面,而且还有温顺的一面:不仅说明了狮子只有老气横秋、嗜血如命的一面,而且还与圣洁、年轻、祥和有缘!
终于,因四周有这众多的狮子而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了。
从千年古刹到千狮王
位于贤林禅寺之前的碧云坊,为一高二低三间式斗拱厦披石坊,正面横刻“满贤林”,背面刻“大中华民国七年季春月中重修”。石牌坊的始建时期已经无法考证,因此它也就成了满贤林“十个一千”中的“千年坊”了。1986年,碧云坊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石牌坊下转过身来往右手边的远处看,从千狮壁望过去,蟒蝎一样的那块巨壁底下的丛林后面,那儿便是深藏着观音岩和达摩洞的地方。达摩洞传说因达摩祖师在洞中修行而得名,可见满贤林形成的历史之久远。最北边那块突出的岩石,多么像一只跃跃欲试的海豹,那叫“海豹石”,又叫“神豹望乡”。“神豹”为什么会望乡呢?因为它太贪恋于满贤林的良辰美景,回过神来,竟然已困在那里而不能自拔了。
再朝西面这一侧看,“天然画图”那几个摩崖字题,字题上面的那个石穹就是“南天门”了,传说那南天门五百年才开一次,也还要逢政通人和之世。并要在吉月吉日吉时,有吉人在圆满的月下相叩才开,否则,即使就是五百年一轮过去了,南天门也很难开一次。
再往南请看那块飞来的巨石,从远处看,它多么像一尊巨型的天然石佛啊!
其实它就是石佛,本地人称之为“接引佛”,高约70余米,石佛头部为一独立巨石,当地称之为“抛空石”有赵藩老人的一副对联为证:“天未补完,惜奇石抛空,有材如此;云能留住,伴老僧入定,于意云何。”
抛来石的顶部有一平台,设有石桌、石蹲,称之为“仙人弈棋”。石佛前有一柏树高大挺直,高及石佛胸,称为“冲霄柏”。这是棵有名的巨柏,树干足有三人合抱;树高没有人测过,可若与昆明黑龙潭的“宋柏”相比,后者只能算前者的小孙子了。
柏的年代没有人考证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到此一游,游记中有这棵冲霄柏的记载:历代许多名流杨升庵、杨瑗、董方、李根源、赵藩、周钟岳等人,在周围的崖壁上曾留下许多题刻,其中最著名的摩崖题刻是李根源所题的“长剑倚天”,题的正是这棵冲霄柏。
柏的风度是高古而傲岸的,你看它独立岸边,独木成林,就能足以潇洒成一挂绝美的风景。那直直的树干拔地冲天,如一柄长剑直冲天宁,让人感觉剑气冲霄的非凡气度。柏的枝叶,远看是一亭绿伞,一座翠塔,一顶华益;近看,则每一个分枝那如虬须,像飞鹤,似珊瑚,同翡翠……伸展自如,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刚劲挺拔,神韵之致,美不胜收。
柏的生命力是勃发的,这么棵巨柏,根部只剩三分之一;剩下的那三分之二,缺了,是被砍去的。由此,引申一段关于这棵巨柏神秘的话题。
冲霄柏树西侧的崖壁上,不知多少代前就建盖有令人惊叹的古建筑群:清风阁、五云偻、霄主庙、大雄宝殿……这建筑群代表了白族古建筑的最高水平和精粹。构成了满贤林“十个一千”中的另一个“一千”——千年古刹:加上有幽谷、危岸、清溪、奇石,流霞,鸟语花香,暮鼓晨钟,古柏苍松,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齐备的游览胜地,名闻遐迩。
话说巨柏东北的谷底有个石牛,常常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冲出山谷,残害苍生,践踏庄稼,恣行残暴,十恶不赦,无恶不作。有一天,这头畜牲兴之所致,忽起毁了名胜的念头,刮起一股阴风,将这名胜区的古建筑群洗劫一空。当它举起大斧砍向巨柏,连这棵不会说话的巨柏也哭了。哭声当然感化不了这头残暴无情的怪物,接着就有一股股殷红的血从被砍的伤口汩汩流出。这时,一个霹雳突然在巨柏最后的一声怒吼中,朝那畜生当头击去,把石牛的头给砍了下来……
也有人说,那巨柏被砍,是二十多年前人所干的,有好事者尽管明查暗访,却查无实据。
这个公案虽然悬而未决,却使当地的人们相信,这棵冲霄柏树不仅有生命,还有灵性和感情。并以自己能渗透万物的灵性和情感,感化了被那个畜生主宰已久的自然神秘的力量。否则,所有的景观那时都已被毁灭殆尽,自己怎么还能幸免于难呢?
如今,这棵巨柏还兀然卓立在剑川金华山的满贤林,老当益壮,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仍不服输地与后一百多米高的崖壁上的飞来石——天生大石佛,争高。
话又说回来,满贤林名气取决于它的自然景观,取决于它的名胜古迹,更取决于它的人文价值,特别是它的名人效应。这是因为千狮山满贤林,不仅徐霞客曾两次畅游,介庵先生赵藩年少时还远离尘嚣,曾在这儿潜心苦读过。特别是在多事之秋,这儿更是成了许多有识之士返归自然、纵论天下的场所,以至留下了数代名流杨升庵、杨丽拙、杨瑗、董方、李根源、赵藩、周钟岳、赵式铭等人许多墨宝和诗词歌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历代名流吟咏满贤林的诗词文章搜集起来。也能构成千狮山的另一个“一千”,即一千篇诗文。
不过,千狮王已经到了。
那足足有25米高的狮王,以一种王者尊贵、雄奇而又霸道的气势,让人在敬畏中对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景仰。
心在悸动。
你知道千狮工程和千狮王工程都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被称为“世界双绝”工程,它作为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完全有理由可以载人民族史册和吉尼斯世界纪录!
文风塔影照剑湖水
一路往上爬,下一个目的地,是金华山顶的文风塔。
文风塔建成的年代,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似乎史书在这里有了一个小小的失误和遗漏。
文风塔之所以在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这是因为文风塔的在白乡人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
千百年来,它是白乡人的秘密所在,也是白乡人的希望所在!
有了它,白乡才得以科第及踵。
有了它,白乡才得以文风大开。
有了它,白乡才得以人才辈出。
有了它,白乡才成了滇之翘楚。
有了它,白乡才成为文献名邦。
有了它,白乡才有了梦想和希望。
——这样的秘密,公开了就是一种背叛!
——这样的秘密,历史怎么能够承载得下呢?
向它稽首吧,它会给你带来好运。
向它拜首吧,它会给你带来奇迹。
向它许愿吧,它会让你心想事成。
向它作别吧,告别了偶像,——看哪,另一种奇观又展现在你的面前!
——指点江山,你不感觉眼底这美丽如画的风景,不足以让你注目和心仪吗!
那就让我们在到达下一个目的地金华寺之前,还是边走边聊吧!
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令狐安对白乡剑川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你们不会想到吧?这位文采不凡的省委书记,他来云南所作的第一首诗,吟咏的就是白乡剑川。在那首诗中,他写道:
霞染金川千行柳,钟鸣丹峰百尺楼:
石怀瑰宝湖藏剑,名山胜水两风流。
诗以高度概括和凝炼的语言,吟诵三个景点:“钟鸣丹峰百尺楼”写的是石宝山。其他的两个景点就在我们所在的金华山脚下,你们知道是哪两个景点吗?——它们就是山脚底下“霞染金川千行柳”的西湖和西湖东面“石怀瑰宝湖藏剑”、“名山胜水两风流”中“藏剑”的“胜水”剑湖!
说起西湖,你现在所能看到的除了如烟似雾、成林成行的毵毵柳林外,湖的形状几乎很难寻觅了。可历史上的西湖,那是水波荡漾、湖光潋滟、柳烟翡翠、华山倒影的一方圣水。湖中,那一碧万顷的荷蕖,那白帆点点的渔船,那飘舞柔蔓的水草间黑压压成群结队的肥鱼。那淡妆浓抹总相宜无限风光,那是一点都不让给剑湖的。
那时,西湖之中还有一座岛屿,岛屿上还有一座至今都没人说得清楚的巨大的“古陵”!
后来,岛屿陷落了,古陵不在了——随之泯灭的,也许还有一个天大的秘密——那秘密也许涉及古滇国的历史,也许还涉及秦汉以后至随唐以前的大姓和夷帅们的家史和风采,也许还涉及南诏和大理国的峥嵘岁月,也许还涉及……
再后来,海尾河裁弯改直了,水位下泄了,西湖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除了“霞染金川千行柳”外,就只剩稀稀落落的渔塘了。
昔日“沧海”如今虽已变成了“桑田”,但因西湖而形成“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白乡文化却不因西湖的改变而泯灭。于是在白乡剑川,在人们的心目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从前,金华山下有一个人到江西做官,带回来一个很会吹笛子的书童。他跟主人来到白乡,生活很苦,思念家乡,又不能回去,在屈辱和卑贱的生活中病成了哑巴。主人见他残废了,就把他赶了出来,书童只好到金华山下帮人放牧度日。
书童虽然尝尽了苦头,却并没有打消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命运的反抗。他用笛子吹出了他的不幸和悲痛,对不合理的际遇进行了控诉,那如泣如诉的笛声,就在那充满罪恶的生活中回响着,激动着每个人的心。
这笛声传到赵土官的女儿耳中,姑娘听着听着,眼泪淌了出来,她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撞击着她的心,使她感到分外难过,觉得是一个不说话的人在诉说他的身世和惨痛的遭遇。姑娘再也忍不住了,一天,她偷偷从家中背了一背柴,带着自己的三弦琴,假装砍柴,朝着笛声传来的地方走去。
在柳烟飞絮的西湖边,他们相会了,相爱了,爱情给予牧童希望,哑巴又重新说话了。但是,赵土官知道后。便把女儿打得半死,并活活地把她饿死了。牧童却天天来到西湖边,吹着笛子等候他的爱人。而她永远不会再来了,牧童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吹着至今还流传的著名哀乐“清流水”(哑子哭娘),含恨死去。西湖也南于这则故事而成了“剑阳八景”之一——郊边牧笛。
那么剑湖呢?
剑湖为断层陷落湖泊。是滇西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面积7.5平方公里,湖周长25华里,属高原淡水湖泊,澜沧江水系。
——看哪,眼前的剑湖,美眸倩笑。格美江,金龙河,永丰河,回龙河,像一条条轻柔的练带,在一马平川的剑川坝子中,一路欢歌着,笑语着,曼舞着,缠绵着,飘飘洒洒,一往深情地投入剑湖的怀中。岸上,几行垂柳毵毵飘拂;湖中,芦苇放绿,菱花开白,沙鸥点点,白帆页页,海天澹澹,碧水依依。微风起处,晶蓝透明平滑如镜的湖水,积万顷碧玉,折万道皱漪,涌粼粼轻波,泛潋滟春光。泛舟湖面,云在水中,船在天上,水鸟在船周围低回,水草和湖鱼清澈可见,在湖面海拨2186米的高度感受剑湖波光明媚,别有一番风景韵致会使你心旷神怡。
其实,剑湖最美的景观,是“剑阳八景”中的“海口明月”和“海面渔灯”。
——那是怎样的一种美景啊!
我现在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夜游剑湖。那晚,湖面虽无“剑阳八景”中“湖中渔人夜静捕鱼,火光如星丽天”的景象,真正的渔灯只是远远那么三五点,颇显得零零落落,忽明忽暗,睡眼惺松,朦胧暖昧;我却被一湖蓝墨玉液中闪烁着比火还要璀璨,比眸子还要深情,比笑靥还要妩媚,比荷蕾还要圣洁的无以数计的珠宝深深地感动了。来不及思索湖中为何有那么多珠宝,一轮玉盘已从由墨蓝变成银灰的湖底,悠悠荡荡飘了出来——是那样地轻,那样地薄,那样地皎洁,那样地精致,那样地温柔——柔柔地飘,悠悠地荡,纤纤地歌,柔曼地舞——如诗如梦,如醉如痴……颤栗着全身每一个鲜活的细胞,不知心于何所身子何处的我,哭笑了,感激了,悠远了。仰望苍天,我蓦然发现,脚下的那一湖珍珠,那一轮玉盘,原来就是头顶那满天的星星,皓洁的玉兔:只因为天水相连,交相辉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使人分不清是天上的星月倾泄湖中,还是湖中的珠宝映衬天宇。
在剑湖出海口的海尾河入口处,有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它地处剑川至下关、丽江、兰坪的岔路口,至今尚未开发和利用,恰似一位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多情烂漫中带有几分朴实自然。
海虹岛其实是个人工岛,小岛形成的目的并非在于观光价值。据史料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州守越民牧最早疏浚海尾河。《丽郡文征》第五卷陈重《越公去思祠记》载:“(剑湖)海尾七、八月为霪潦冲塞,水涨没民田万余顷,公躬督乡民大疏通之。”明万历二十三年,何可及又率众疏浚海尾河。自清王朝至民国,每隔三至五年就疏浚海尾河一次。1956年海尾河裁弯改直,把天马镇以北的桑母岭向西北延缓坡拦腰开了一个大明槽,成为现在的海尾河,新老海尾河道相连,成了现在的海虹岛。现在,海虹岛的观光价值被人们从深闺中蓦然发现,岛上的一草一木,一夜之间仿佛都显得那么纯情、诗意和妩媚动人。
海虹岛最美的季节是在春天。到那时,海虹岛在四面环水中山桃天天,梨花开白,柳丝毵毵,芳草萋萋,确比原来的桑母岭美丽多了。
海尾河的改道或者说海虹岛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改写了剑川白族的历史,那就是海尾河裁弯改直时间已被鉴定为公元前1335+155年(商朝中期)的海门口遗址的发现。1957年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青铜器,以及碳化谷物(经鉴定为粳稻)及大量网坠和兽骨。由此推断,当时已开始种植农作物,说明这里是云南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后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山地农耕文化”、“水稻文化”的先河;而与铜斧相吻合的用以制作青铜器的陶范的出土,则使海门口遗址开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
已往的史学界都认为我们无家可归的先民经历了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才选择了现在这块家园的。要是这样,那么生息在海门口遗址的先民们哪儿去了?他们的后代都是些谁?抑或他们出于什么原因而断子绝孙?
如此说来,我想多数白乡人和我一样更愿相信自己是海门口遗址先民的后代,是剑湖养育了白乡的无数辈先人。剑湖注定了就是白乡人的家园,是白乡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摇篮,是白乡人的母亲湖。没有剑湖,他们将无家可归,辗转漂泊……
此时此刻,我作为白乡人中的一员,回老家,回海虹岛居草舍,和披蓑衣、种稻谷、捉鱼鳖、端陶碗、佩铜剑的老祖先在一起,站在门前眺望剑湖,我因有眼前这美丽如画的母亲湖而永远自豪!
让我用清代学政刘仁安的《剑湖春日游》一首诗来表对剑湖的景仰吧:
丝丝弱柳絮飞杨,两岸藜花带雪香:
咋听渔歌声远近,斜看波涌势汪洋。
舟浮映日湖光动,水解晴泥燕子忙:
游罢归来欢不尽,还疑身在水中央。
金华寺
金华寺的海拔2600多米,金华山双峰交错,形如金字,腰如“华盖”,故此得名。当年徐霞客描写金华寺蟠龙附石,卧虎藏林,灵泉飞溅,茂林修竹,景仰之情,油然笔下。金华寺有两重门,一门为三问重檐歇山顶建筑,入门后右侧有一徐霞客雕像,基座壁刻徐霞客游历金华山的往事。二门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明问出挑,檐下有匾“金华古寺”,门前存一康熙五十年的《常住碑记》。大殿三间单檐歇山顶,明间出挑,殿内檐下悬有多块题匾。大殿右侧为单檐歇山顶的望海楼。
站在那座悬空兀立的望海楼,倚楼远眺,眼前的剑川坝子如一幅紫褐的绸缎,这儿织一片青砖蓝瓦,那儿嵌几颗碧翠的绿珠;绸幅上的一条条清流在毵毵飘拂的绿荫中,飞龙走蛇,一路迤逦,注入碧玉一般的剑湖中,那水中的云,那云间的山,那山顶的天,那天上的船,那船头装着的危岩楼阁……虽然没有时光隧道,虽然没有海市蜃楼,片刻之间,却已将世事沧桑、天上人间全都揽入怀中。此刻,站在望海楼看剑湖,剑湖成了你眼中的风景;剑湖中的人站在船头看望海楼,望海楼成了他眼中的风景。
大殿后两崖壁边建有玉皇阁、三清阁、龙王庙、观音殿、弥勒殿等建筑,这些建筑仿照民间古式建筑,飞檐出角,斗拱交叠,且精雕腾龙翔凤,施以重彩,是白族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这里的景致,峭壁交错,林莽苍苍,景外有景,景上有景,人人景中,四周皆景,实为旷达胸襟。俯瞰剑川坝子全貌,波光粼粼的剑湖尽收眼底,是个登高览胜的理想去处。
金华寺内有座古塔叫金华石塔。这座石塔始建于明代,清初曾重修,为六级密檐式方形塔,高6米。基座为须弥座,第二层至六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十六尊像,第二层龛中雕像已失缺。石塔局部已残缺。1986年,石塔被公布为剑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金华山石塔所在巨石之东南石壁上,可以看见金华山睡佛。睡佛是古代艺术家依石岩自然形状加以勾勒而成,睡佛以手抵腮作枕,其闭目养神的姿态,尽显闲逸和安详。
金华寺内有一座石牌坊。这座石牌坊叫金华山石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为一高二低、坊顶为悬山式斗拱结构的石坊。石坊中间高5米,宽3米,两边高4米,宽2米。石坊柱饰蹲狮,后雕有鳌鱼,刻有清代对联、匾题,1986年公布为剑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寺内的“石将军”为剑川石窟中最大的造像。明《徐霞客游记》载:“路左有一巨石,当坡东下而峙,下瞰土主庙后,石高三丈,东面平削,镌三大天王像于上,中像更大,上齐石顶,下踏崖脚,手托一塔,左右二像少杀之。土人言,“土司出兵,必宰猪羊夜祭之,祭后牲俱为乌有,战必有功,是为天王石。”石将军毗沙门天王与石钟山石窟造像群风格一致,雕刻年代相同,属南诏一大理国时期作品,造像所雕巨石宽9米、高6米,雕像几乎占满整块岩石。居中天王,为“北方多闻天王像”,天王像高4,15米。石将军头戴珊萨冠,头盔部位儿乎成为线刻,线条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石将军身穿贯甲战袍,脸部平,鼻宽嘴闭,双目圆睁、大如铜铃,右手执戟,左手托塔,上身微向后仰,腰身以下前倾。左手托金刚宝塔,两眼圆睁,威武刚锰,左右男女侍者二人,双手合十,端庄严肃。古代艺术家巧妙利用岩石居高临下之势,采用高浮雕法,突出人体下半部,由下至上,越往高处浮雕越浅。整座雕像如山屹立,威武,使人叹为观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雕刻技艺和风格与石钟山唐宋石窟年代相近,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艺术及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石将军雕像处往下走,可拜谒赵藩的陵墓。赵藩是著名白族学者,赵藩墓已被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山麓还有古城隍庙、张飞庙、何家祠、白姐圣妃庙、石龙寺、双龙寺、地藏寺等建筑,是元、明、清以来的白族本主崇拜、佛教活动和家族祭祀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