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汉语比较视域中的蒙语词汇构建特色

2013-04-29 12:06常晓琴
关键词:蒙语民族特色汉语

常晓琴

摘 要:词汇是许多词的集合体,也可以是语言中词的总会。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的构成现状,均与各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蒙汉语比较视域中在构成新词、词义演变及多义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了蒙语词汇构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蒙语;汉语;词汇;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22-02

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识视域的有效通道。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反映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蒙语与汉语是蒙汉两个民族人民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蒙汉语分属阿尔泰和汉藏语系,因此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在词汇、语音、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蒙语和汉语都有各自不同的词汇系统。由于词汇系统不同,表现在两种语言词汇中就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蒙汉两种语言在构成新词及词义演变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蒙语与汉语在选择材料构成新词及词义演变方面所反映出的不同民族特色。

一、构建新词反映民族特色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人们通常也把语言称为文化的载体。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不断产生,所以任何一种语言,当它想造一个新词时,首先考虑本民族原有的语言材料,即在原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选择构词材料。蒙汉两种语言在这一点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于两个民族长期共有的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大社会背景等。因此蒙汉语构新词时,对某一事物的某种特点有共同的认识。如,把擅长跳舞和从事跳舞的人,蒙语叫“ ”,汉语叫“舞者”。蒙语“ ”和表示人的后缀“ ”组成;汉语是有词根“舞”和表示人的后缀“者”组成。用类似法构成的词在蒙汉语中很多,如蒙语“ ”、“ ”、“ ”和汉语“歌手”、“勤劳者”、“作者”等。

用白垩、熟石膏粉等加水搅拌,灌入模型后凝固制成,在黑板上写字用的条状物蒙语叫“ ”,汉语叫“粉笔”,就是抓住了“用粉末物制成”的特点。类此的还有蒙语叫“ ”,汉语叫“钢笔”,蒙语叫“ ”,汉语叫“毛笔”等词是抓住了“用原材料制成”的特点所构造的词。在蒙汉语中用这种方法造出的词大量存在。

但蒙汉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经济来源、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特点的认识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材料构新词时,着眼点则不同,因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畜牧经济为主,基本词汇中反映牧业生产活动的词语十分丰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造新词上。如蒙语“ ”是“缰绳”的意思,“ ”是表示人的后缀,“ ”的字面意思是“掌握缰绳的人”,但实际含义是指火车、汽车、电车等的驾驶员。汉语“司机”的意思是“操作机器”,它的字面意义是“操作机器(的人)”,但实际含义也是指火车、汽车、电车等的驾驶员。马是蒙古族人的亲密伙伴,又是主要交通工具。这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反映出两个民族语言构新词时的不同的民族特点。另外,蒙语“ ”是“领袖、首领”和“指引、引导”的意思,这个派生词也是在词根“ ”加后缀“ ”再加表示人的名词后缀“ ”构成的。

蒙语“ ”指男人,“ ”指女人。过去蒙古族人穿蒙古袍时,男女是有区别的。男子一般腰间系带子,女子不系带。“ ”就是带子,“ ”是构词后缀。在封建社会,蒙古族人的腰带象征着权利、势力和地位,所以男人才可以系腰带,女人是不可以的。蒙语“ ”、“ ”两个词表示那个时代蒙古族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及民族特点。

二、词义演变反映民族特色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也在发生演变。词义的演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在蒙汉语里,一些词义的演变,与蒙汉两个民族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如蒙语“ ”最早的词义是“骑马、上马、出发、动身”等意思,后来词义演变后该词又有了“嫁、出嫁”等意思。因为马是蒙古族人早先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有了这些意思。按蒙古族传统的习俗,姑娘出嫁一般都要骑马到婆家去。所以“ ”一词除了“上马、骑马”等意思外,还有了“出嫁”的意思。汉语的“上轿”跟“ ”相似,所以有了“出嫁”的意思。这两个词义的演变也明显地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婚礼习俗特点。

社会历史环境对蒙汉语一些词义的演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蒙语“ ”(浩特)最早指蒙古包门周围用勒勒车圈起来的地方。后来把牲畜圈起来的地方叫“ ”,把邻近一些蒙古包所占的地方,即牧村也叫作“ ”。所以“ ”一词有“牧村”、“家园”的意思,也有牲畜歇处的意思。当社会发展出现了城市的时候,“ ”又有了“城市”的意思。如: (呼和浩特)、 (锡林浩特)、

(乌兰浩特)等。汉语“宝贝”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种贝壳。早先用贝壳作媒介物时,人们把最好最珍贵的贝壳称“宝贝”。由于“宝贝”在人们心目中价值昂贵,后来就把“珍奇的东西”或“小孩儿”叫宝贝。从这两个词的词义演变能明显看出,蒙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环境对这些词义所起的作用。

词汇的组成,均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蒙语基本词汇中奶食品、五种牲畜、打猎、马的毛色等词语是极其丰富的。在蒙语中,刚出生或1岁的小牲畜(或者动物)的称谓是根据不同的牲畜有不同的专称的。如, (牛犊), (马驹), (驼羔), (绵羊羔),

(山羊羔), (狗崽), (驴驹) (猪崽),

(鸡雏), (虎崽), (狼崽), (熊崽), (黄羊羔)等词都是单纯词,简单明了。而在汉语里表示这些称谓时,大部分是牲畜(或者动物)名加上“崽”或前面加个“小”构成合成词。另外,在蒙语中各种牲畜(或者动物)所发出的声音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 (狗叫),

(猪叫), (鸡叫), (牛叫) (羊叫), (马叫),

(骆驼叫)等,都是根据不同牲畜所发出的声音特点有了不同的称谓。可在汉语中除了“牛”、“马”、“骆驼”等以外大部分还是用“叫”来指称。

汉民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同样其语言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词语十分发达,有些词语在蒙语中也常常形成空白。一些农作物和粮食类称谓,蒙语与汉语的对应情况又似与五种牲畜的称谓。如,稻子、谷类和豆类等分类较多,名称也各不相同,但在蒙语中没有那么多详细的对应称谓,大多是用通称或通称词前面加颜色词修饰即可。如,豆类的称谓

以外没有对应的称谓,所以只能直接音译。如“豌豆”( ),“豇豆”( ),“茶豆”( ),“蚕豆”( )等。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生产方式对蒙汉语词汇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多义词反映民族特色

语言在最初形成时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的不断深化,原来单一词义的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便发展成了多义词。一词多义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语言中,语符的多义性大多是隐喻化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用隐喻表达某些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如,在蒙语中,单从以“牛”、“马”的名字喻指植物的就有“ ”,

等十几种植物。

在蒙语里“ ”一词的基本意思是指把牛马等牲畜的皮整体剥下来所制作而成的口袋叫“ ”(皮囊)。在这个基本义的基础上比喻而成的派生义叫“ ”。意思是指无能的人,而在汉语里表示同样意思的词叫做“饭桶”。这就是蒙汉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识解方式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因为“ ”是蒙古族人游牧生活使随身而带的放粮食或油肉等食物的绿色食品袋,在这个词义的基础上引申而出的叫“ ”。而在汉族人最先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特质的用具,他们把饭菜盛在用木头或铁制成的“桶”里,所以把无能的人比喻成“饭桶”。

每个民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反映出该语言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这面多棱镜恰恰反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蒙语与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对了解蒙语与汉语新词的构成,研究蒙汉语词义,词汇教学、词汇互译以及跨文化交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莲喜.蒙古语词的多义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德力格尔玛.蒙古语语义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3〕天晓.蒙古文化与语言研究[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4〕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杨才铭,文英.蒙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蒙语民族特色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