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艺
【摘 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主要表现形式,师范教育是传承和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画课程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重要性也在日渐衰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就必须培养出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又能真正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适应当代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 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整个幼教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社会需求和考生数量急剧增加,但学生的素质却相对的在下降。国家急需大批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幼教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批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幼教师资。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课程作为高校幼教专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负担着启蒙儿童审美感受力、观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整体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幼教人才的大量需求,报考幼教专业的学生成倍增长。但学生无论在人文素养还是在专业素质方面都出现了偏低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1)许多家长和学生为了毕业以后能找到工作,在本不喜欢幼教专业的情况下,做出了无可奈何的选择。(2)由于现目前对幼教师资的要求较低,录取的分数线低于其他的一些专业录取线。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日渐式微,处境凄凉,90%以上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像中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导致学生出现了先天文化素养不足。(3)幼教师资要求老师在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各课都均衡发展,但很多的学生都出现严重偏科现象。(4)由于专门培养幼教师资的高等院校比较的少,我国现有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建立在以前几所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或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但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许多院校软件跟不上的情况,只能用有限的老师来面对日益增加的学生,每个班级几乎都在40人左右,这就出现了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只能随主流的情况,即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整体素质的下降。
二、当今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情况
在幼教专业的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笔者对相关的小学、中学、高中和某幼教专业的近500位学生进行了一个关于中国画相关知识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认知,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学习或接触过中国画。幼教专业的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块: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这三大块有先后顺序,逐步叠加和深入。比如:在绘画上先学习简笔画等基础学科,再进行儿童画、中国画等教学。作为基础专业课程的中国画,在一些院校,基本不开设或者设立成选修课程,这样,多数学生根本不会或接触不了中国画,个别开设中国画课程的院校在3-4年的学习时间中,中国画课程的学习仅有15节课左右。这种缺失传统美术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具有真正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适应当代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已传承数千年,形成了完备而成熟的美学观和绘画模式,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到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等,前人有丰硕的绘画理论,形成了以儒、道、佛思想为指导的美学观,以“线”造型,以笔墨为主要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完整的学科,在形象的塑造、色彩的晕染等方面又与西方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中国画与中国的诗词、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在某一方面还是相通的。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上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代美术家叶说在《贺霞楼诗词序》中写的“吾常谓凡艺之类多端,而能尽天地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我国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表现文化:皆是以征表一时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 等等。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不仅传承着中国文化而且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具有抑恶扬善,有道德伦理的教育作用。中国画注重“人”的培养,注重绘画内在精神的表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提升整体文化修养,倡导人品高于画品,是一种善于美的体现。中国画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继承和完善中国画技法,更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画课程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接近传统文化的桥梁,又是能形成师范生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喧嚣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些人淡忘,艺术教育做为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为受教者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国画艺术在很多方面对于人的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的自觉,丰富和滋养人的心灵,使人更加有爱心,更加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杨乾明,曾智林.谈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课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