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综述

2013-04-29 11:50:09栗敬姗
教育界·下旬 2013年7期

栗敬姗

【摘 要】随着幼儿双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幼儿双性化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本文就十年来国内双性化教育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研究者职业、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研究动向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综述。

【关键词】幼儿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人格 性别认同 教育时机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就是要消除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教育儿童除了保持男女性别特质以外,还要求两性之间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完善自我人格。

自心理学家本姆(Bem)的“心理双性化”学说形成以来,“双性化人格”“双性化教育”等观念逐渐被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大多数学者理解和接受,而成为性别角色教育中备受推崇的新理念之一。为了使该理念更好地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服务,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笔者对近十年来国内幼儿“双性化”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从十年来国内双性化教育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研究者职业、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研究动向等方面进行梳理,综述如下:

一、从时间上来看,从2002年到2013年的十多年间,每年都有“双性化”教育相关成果,尤其是2008年以来,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了我们中国的方方面面,随着我们和世界各国密切的交流,也让我们更多的知道了很多国外先进的先进教育理念——双性化教育也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对双性教育开展了进一步研究。

二、从研究者职业来看,作者大都是来自高等院校教育学院与心理学院(系)的教师学者,也不乏来自幼教一线的幼儿园老师,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双性化教育近十年来有关理论不断的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三、从研究发展的走向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从最初关于双性化教育的概念、意义、必要性研究,到与其他性别角色教育理念的争议研究,再到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到在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实践中运用双性化教育理念,到在实施幼儿双性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这一发展规律。

四、从研究内容上看,家庭和学校作为幼儿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幼儿双性化教育研究也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为了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发展各自的作用和需要为此做出的努力。

纵观上述研究,国内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在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概念、实施方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学校和家庭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正确的时机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主要局限于家长和教师转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观念、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氛围等这些双性化教育方法上,如果在幼儿还没有形成其性别认同及性别恒常的时候进行双性化教育,只怕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会性别认同紊乱,甚至会走向性别刻板印象的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是另一种性别。

【参考文献】

[1]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J].教育评论,2006 (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