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洲
平沙镇位于珠海市西区,背山面海,土地肥沃,滩涂众多,年均气温21.8℃,夏长冬短,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居民多数从事种植养殖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弟,知识面较狭隘,基础薄弱,对课本上许多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接受,在课本和生活实际之间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作者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教学的实践,在开发教学资源,服务生物教学方面作了尝试。
一、发掘生物学知识,丰富生物学课堂
例如:平沙镇大片肥沃的土地是早年大批“知青”通过围海造田逐步形成的,土壤碱性大,水质较咸,不宜种植水稻,适宜种植甘蔗;山坡地却是殷红的酸性土壤,最适宜种植菠萝,其中就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也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法则。很多学生家长从事养殖业,养虾、养蟹,池塘中兼放养田螺、沙砚供虾蟹食用;养鱼采用五大家鱼混合放养方式,池塘四周种植大量“鱼草”供草鱼食用,其中就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原来这里蛇类、蛙类很多,但由于人们过渡捕捉,数量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田鼠成群、虫害成灾,人们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毒杀喷杀,污染了环境,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环境,这里体现了食物链、食物网之间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也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动植物不能生存,人类也将无法生存。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开发本地区的生物资源,以丰富充实农村初中生物学课堂。
二、挖掘学生身边生物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农村学生接触的生物资源十分广泛,家畜家禽户户都有,花草树木处处可见,学生自家的农田、菜园、圈舍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从种子的萌发,作物的生长,开花、传粉,生物防治,到果实成熟,可以说应有尽有。大多数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都要在家长的指导下耕种庄稼或是饲养禽畜,这些都可以为学习生物知识提供帮助。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等章节的内容时,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农作物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有的学生为了方便观察,还特意在自家的小院里种植了花草、瓜果等植物,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增添了生活情趣。在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器官构造时,因为学生大多亲眼看见过家人宰杀禽畜,对于虫鱼鸟兽也有许多感性认识,我们是通过图片投影和文字介绍唤起学生的既往经验,既确保了课堂的生动性,又注重了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觉得生物课学之有物、用之有益,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三、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如:有亚洲第一泉之称的平沙海水温泉,秉承“天地合一,人泉合一”的设计理念,从中即体现出教材生物与环境和健康的生活的内容;近几年平沙镇委投资开发“文楼山”原生态公园,其对生态认识的两个观点之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排列顺序是“树、山、水、人”,从中即体现出教材“绿色植物在生活圈中的作用”的内容,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利用这个资源可以开展环保教育。因此,把地区人文资源与农村初中的生物学课堂结合起来,可以使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校园面积较大,背山面海,植物资源丰富,我们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校园内开设了生物园地和生物角,为生物教学提供实物标本,为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提供基地。如在生物角种植肾蕨、江南星蕨等植物为学生提供观察标本;进行紫背天葵的扦插实验,为课堂教学提供演示;种植天竺葵或瓜叶菊为光合实验提供材料;在生物园地可种植农村常见的花草、果树及一些药用植物标本;同时校园内还有很多古树,其中古榕树、台湾相思树的树龄超100年,还有南洋杉、白玉兰、木绵树、珠海市树—靳杜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观察的好题材,我们一一写上标签,供学生课外了解观赏,从中学到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还利用原来菜园开展菜豆或花生种子萌发、马铃薯块茎、甘薯块根育苗、甘薯茎扦插、葡萄扦插以及果树嫁接等有关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在珠海市第28届科技比赛中我校初二级小制作获市级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平时熏陶分不开,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