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的抗日舆论宣传

2013-04-29 05:14李胜佳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生活

李胜佳

摘 要:《生活》周刊系1925年10月10日由黄炎培创办于上海,初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以刊载职业教育信息等内容为主。1926年邹韬奋接办之后,刊物逐渐演变为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杂志。“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办刊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著名的新闻时政刊物。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的抗日舆论宣传做一考察分析。

关键词:《生活》周刊;“九一八”事变;抗日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30-02

最初以宣传职业道德、交流职业教育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周刊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由黄炎培在1925年10月10日创办于上海。一年后,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笔,主持刊物的发行与流通。由于邹韬奋为《生活》周刊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周刊的受众与市场得以迅速扩展,行销海内外。自1926年起,《生活》周刊与大众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同跳动,宗旨与内容一直保持更新。“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由都市生活文化杂志转变为时政评论杂志,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主要阵地,是引导民众投身抗日运动,推动抗日高潮到来的一面重要旗帜。

一、《生活》周刊对“九一八”事变发生原因的分析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之前和之后,中华民国的党政军民各界有识之士都对日本的侵华原因、侵华政策、侵华时间做出过种种的分析和推测。在日本发动事变侵华之前,《生活》周刊就曾刊登韬奋先生《读〈东省刮目论〉》一文,直接以该书作者的原话,说明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的原因,“日本人口每年增加达百万人之数,日本之人口问题,与食粮问题相随属,……非趋于经济亡国之命运不可,……著者于是乃知于人口稀薄,拥有广大沃土与富源的东省开发,实为解决此一大问题之秘诀矣。”[1]而记者徒然也在同一期周刊发表文章《资敌以粮》,以详实的数据和资料,证明日本“所谓征服满蒙之第一方策,则为殖鲜民于满,资以购买水田。国人苟不尽力救援,东北人民终将有先遭亡国奴之痛。”[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人侵华之必然,侵华野心之坚决,昭然若揭。

除了人多地狭,食量不足,《生活》周刊还从国民心理方面分析了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坚决执行侵华政策的原因。《生活》周刊1931年9月19日刊登的《日本人》一文,十分细致地分析了岛国人民的性情。“认为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独裁统治者的恶意蛊惑和欺骗,导致了日本国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蔑视、仇视等心理”[3],并最终形成坚决对外侵略扩张的整体国民心态。

在《生活》周刊眼中,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压迫本性也是导致日本坚持侵华战略的重要原因。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几个月,《生活》周刊就曾刊文指出:“我国自袁世凯屈辱承认二十一条件之后,日人就认定我国国民性的懦弱无能,处处拿出压迫手段来大施威吓,而日人对于满蒙,早有喧宾夺主的野心。”[4]

日本帝国主义早怀独霸中国为殖民地的野心,侵略满蒙只是第一步,而“九一八”事变,不过是个借口与契机罢了。

二、《生活》周刊对于“九一八”事变本身的报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撕下伪装,恶意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以此为借口进攻沈阳北大营,迈出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是为“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日,《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即在“小言论”一栏中发表题为《自以为正当之处置》的文章,首先对“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事件——“中村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和分析。韬奋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指出,日人借口所谓“中村事件”,“而谋国民国防思想之普及,可谓滑天下之大稽”。首先说明了这不过是日本借以挑衅的一个借口。接着,文章指出了当前形势的严峻,因为日本已经决定,“军事及外交应采一致行动,寻自认为正当之处置,使用武力为最后手段”[5]。日本本来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籍此侵略东北,那么中国应从根本上着想,阻止日本的“正当处置”。因此,韬奋先生在紧接着的第二篇小言论中指出,中国现在内忧外患,要从根本上着想,“各方政治势力应当有一深切认识,即国家民族的利害,超出一切政治是非之上”[6]。以抵抗侵略,保卫国土为第一要务。

“九一八”事变发生一周之后,针对如此野蛮暴力的侵略事件,以及中日各方各界的反应,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数篇文章予以报道。在《应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一文中,先生切中要害地指出:“日本之侵略东北,其决心绝不仅在东北,其策略实以吞噬中国全部以完成其大陆政策为目标。”“故全国同胞对此国难,人人应视为与己身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抵抗侵略。首先说明了国难的真相是日本要侵占整个中国而绝不仅是东北一地,号召全国民众一致抗日。接着,对于民众具体应如何抗日,韬奋先生指出,对于“我们手无政权,又无军权的民众,对此暴日,唯一可能的民众实力,只有彻底的坚决的经济绝交的办法”。只要我们全国能拼命地实行彻底的坚决的抵制日货,定能让日本感到痛苦。同时,全国民众应当互相进行严厉的监督,对于不作为、不抵抗的政府、军阀、地方势力,对于将仅有的实力也放弃的奴性民众,“我们全体国民,要奋起反抗,共同以不怕死的精神,做一致严厉的监督”。最后,韬奋先生专门作文,对身处国仇家恨中的青年学生谆谆告诫:“抗日运动要有组织,不能零散,不能消极,要注意对国难的哀悼,不能因懒散而罢课。宣传抗日救亡的同时,要力求实学,锻炼体格,为国家增加基本的实力。”[7]

由《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的一系列报道和文章可以看出,《生活》周刊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并不过多关注于事变的本身,而是更多地刊登关于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民众应如何抗日,政府应如何抗日等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因为正如周刊事先分析的那样,“九一八”不过是日本侵华的一个契机,而军国主义日本侵华则是必然。

三、《生活》周刊对日立场和主张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灾难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抵抗的开始,也是《生活》周刊刊物性质转变的开始。自此,大众生活型期刊变成了抗日政论性期刊。先辈文人们铁肩担道义,热血著文章,用一篇篇或犀利、或厚重、或饱含血泪的文字,宣传抵抗日本侵略,宣传挽救民族危亡。

(一)抵抗侵略,发抗战之先声

“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是战是和,各党各派、社会各界之间议论纷纷,主张不一。作为无党派人士的邹韬奋,基于国将不国的民族义愤,坚决主张抵抗侵略。“不战而死,不如战而死”,“况且真能全国死战抗敌,或许于一部分之牺牲外,尚得死里求生。只要应战了,虽败犹荣,犹能为个人争点人格,为国家争点国格”[8]。

对于如何抗日,邹韬奋认为“除自救外无办法”,以具体事例指出国联调停的不可靠性,深刻指出“国际间向来只有利害关系而绝无公理可言”。和之前一样,邹韬奋并没有单纯地呼吁自救、抗战,他提出了自救的具体办法:“准备的基本工作,最重要的是通盘考虑的全国军事计划,全国经济计划,全国教育计划,而力求于最短时间实现。”[9]就民众方面而言,他认为除了之前提到的“实行彻底坚决的经济绝交;严厉督促全国团结一致对外”,两个任务之外,还应当“严厉督查懦弱无能的外交,不容外交当局再欺骗民众”[10]。纵然一时无力阻挡强盗的劫掠,也要毅然与之断绝国交,全国以死相拒。

(二)要打“持久战”

“九一八”事变后,有关与日军作战的具体战略和战术,军民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在《生活》周刊看来,“九一八”事变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开端。邹韬奋先生提出:“国人应放大眼光,从今以后积极准备国防,勿酿内战,则三五年内东北所激成的世界大战,……正是我们有比较的充分准备以完全恢复国权的机会。”[11]日本军队虽然迅速占领了东北国土,但是,“中国地大人众,日本一时吞并不了;地占不了,人杀不尽”[12]。如果全国上下能够同心一致,订一三年或五年计划,积极猛进,则中华民族终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我们后来人的眼光来看,日本的全面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发表《论持久战》,蒋介石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中国军民八年多的艰苦抗战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的发展,证明了《生活》周刊对于中日战争预测和战略构想的正确。作为职业报人的邹韬奋和他的朋友们对于战争有如此精到的评论,确实让人称奇。

四、小结

《生活》周刊初始的创刊宗旨只是关心民众的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与人的相处,民众的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和报道等等有关生活的问题。自“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坚持宣传抗日,号召民众投身抗日爱国运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生活》周刊也逐渐由大众生活类期刊转变为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新闻评论性质的周报。

参考文献:

〔1〕〔2〕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三十六期[M].人民出版社,1980.

〔3〕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三十九期[M].人民出版社,1980.

〔4〕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十期[M].人民出版社,1980.

〔5〕〔6〕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三十九期[M].人民出版社,1980.

〔7〕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四十期[M].人民出版社,1980.

〔8〕〔9〕〔10〕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六卷第四十一期[M].人民出版社,1980.

〔11〕〔12〕黄炎培,邹韬奋.《生活》周刊第七卷第十四期[M].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生活
好事变“坏”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
“九一八”事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