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昭明
一、高端人才引领战略概述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指导方针。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体现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布局。所谓“高端引领”,是指充分发挥各类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端人才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如“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无一不与钱学森、袁隆平、李四光、王选等一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领密切相关。如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一直占据着“世界杂交水稻技术”之巅,其贡献足以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至少有两大贡献:第一是解决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大问题——吃饭问题;第二是在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为世界多养活了7000万人。
高端人才是人才团队的“核心”“灵魂”和“指挥”,高端人才可以将其人才团队直接带到其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水平。因此,高端人才决定着人才团队的结构,进而决定着人才队伍的功效、发展与兴衰,因而高端人才培养造就及其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造就技艺精湛、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二、各区域高端人才分布比较
如果以学历作为统计标准,可以将“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力”纳入“高端人才”的统计范围。于是,就可以对全国各省市区高端人才的分布进行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高端人才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分量上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名列前茅,其中北京遥遥领先,其他地区难以与其争锋;而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在高端人才总量上处于弱势,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在高端人才分量上处于弱势。
笔者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市区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另行发表),其中得到了全国各省市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见表1)。可以发现,全国各省市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序与全国各省市区的高端人才总量排序基本一致,而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生产率排序与全国各省市区的高端人才分量排序大致相当,进一步说明了高端人才引领是人才强国、区域发展的先导战略。
三、各区域的高端人才引领战略
鉴于不同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不同,各区域人才高端引领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区域,所瞄准的高端人才可能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或海归人才,而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区域的高级人才,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可能就是他们所需要引进的“高端人才”。因此,各区域人才高端引领战略实施的理想状态,是在各地区(省域、城市)功能定位科学,经济结构错位,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格局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对由此产生的不同人才需求进行引导、调控,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相互适应与耦合,实现人才的交融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一)发达区域的高端人才引领战略
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是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主力军。鉴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该区域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重点应该是利用本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与开放有力的机制、政策,以及较好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平台,促使高层次留学人才以及海外本族裔人才回归和人才环流。当本土各方面达到一定程度,留学生大部分回归,对外籍人才也具有吸收力时,再把重点转移到通过移民、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等方式,在全球人才市场争夺外籍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工作方针上,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继续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以高层次留学人才为重点,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为主要方式,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回国工作与为国服务相结合,全面吸引与重点引进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市场配置、重点突出、服务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新格局。
(二)欠发达区域的高端人才引领战略
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的人才竞争力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从产业流程布局与人才类型与层次的耦合规律来看,区域的产业流程(产业链)布局对人才不同类型与层次有着相应的需求。
具体到人才竞争力的不同区域,产业流程(产业链)布局中的不同定位对不同类型与层次人才的配置有着不同的需求(见表2)。
表2 产业布局的不同定位对人才配置的不同需求
[人才竞争力的
不同区域\&主体产业
在产业链中
的位置\&主体产业人才
需求类型定位\&主体产业人才
需求层次定位\&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上游\&创造、创新、开发、设计\&高端人才\&人才竞争力水平居中的区域\&下游\&品牌、营销、服务、物流\&高、中层次人才\&人才竞争力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中游\&制造、生产、成型、加工\&高、中、低层次人才\&]
基于此,人才竞争力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在高端引领战略的实施上,需要把“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招才引智”上来,人才流入自然会带进资金与技术,缺少人才则有资金也无法有效使用。在产业发展定位上,主动承接A-B类区域制造类产业的转移,将本区域建设成为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人才引领战略上,吸引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的制造、生产、成型、加工类的高端人才,为本区域制造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
笔者曾经对京津冀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现状及相关性进行专题研究,并就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的路径选择,人才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步骤、作为、纽带等方面提出初步建议。京津冀的人才竞争力要素分布属于混合区域:北京属于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天津属于总体上人才竞争力水平较高但有局部指标水平居中的区域,河北属于总体上人才竞争力水平居中但有局部指标水平较高的区域。因此,京、津的高端人才引进一般会瞄准全球顶尖人才,而河北则引进京、津的高级人才就可起到引领作用,这就决定了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的“错位”配置以实现“互补”的优化路径,根据自己人才发展的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各安其位”(见图1)。
图1 京津冀在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各自作为
图1描述了京津冀在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各自作为和共同愿景:以产业合作为基础,通过人才整合优势提升区域综合发展优势;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共享,扬长补短,形成三地在人才开发方面的优势集成与互补;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京津冀三地对区域人才发展成果的共享、共赢。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引领环渤海、辐射全中国的人才高地,成为能够影响东亚区域发展的人才核心区,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人才配置中心。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