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斌
在素有“大豆之乡、北国粮仓、矿产摇篮、古道驿站”美誉的“边外七镇”之一的嫩江县,坐落着一所倍受社会关注、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嫩江县职教中心学校。建校17年来,学校积极创新实践“中职学历、成人学历教育、社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职成教育办学模式,创办农民培训和社区教育特色服务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兴校富民”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依托地方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紧靠经济前沿办学,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教学要有新局面、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确立“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与技能兼得、升学与就业双收”的办学指导思想,设置农牧类、机械类、管理类等中职、电大开放教育共42个专业。致力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良好、懂经营善管理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为学生走向成才、获得成功铺路搭桥。学校采取以思想教育引领教师精神、以科研为动力促进教师发展、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推动教学改革三项措施,突出政府统筹、构建职教网络、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精管理、优质量、创特色、树品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被誉为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增收致富、市民素质提高的摇篮。
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构建多元办学的格局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主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由单科职业课程向综合职业课程转变,由学科性职业课程向能力本位职业课程转变。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管理,以成型、成人、成才为主线,以严抓、严管、严惩为手段”的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式、阶梯式的德育体系,加速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形成。二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研发、应用自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综合化、项目化、模块化、任务驱动化,真正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已形成国家规定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基础平台与专业化方向相衔接的具有嫩江职教中心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完善学生技能实训制度,建立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合作企业和课堂之间工学交替,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长效实训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四是采用实施分层次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模块教学法和技能考核,所有专业都按大纲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技能模块化过关标准,使学生的技能从入学到毕业做到技能模块的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毕业过关。五是参加技能大赛和技能考证,使学生毕业后就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大大加强。
三年来,依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村、屯教学点,积极构筑县乡村三级职教网络,实行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加快成人教育发展,学校积极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为平台的广播电视大学建设,逐步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基于网络、支持服务、质量保证、全程管理、素质为先”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和“导学—自学—助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系统优势,构建起电大部与社会学员之间的桥梁。2011年以来,学校以农民市民化需求为增长点、依托嫩江社区教育中心和县域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发挥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深入开展市民文化素养、文化休闲娱乐、生活百科、家庭理财和教育等培训,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三、深化校企、校校合作,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载体
学校按照我县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专项培训计划,依托省内外职业院校和骨干企业,实行委托式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学校和黑龙江省铸造有限公司、大连华录集团、大连机床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向培养;与东北农大新农村发展嫩江综合示范基地、高纬寒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雨润集团华润食品公司、嵩天薯业公司、鸿兴鹅业有限责任公司、洪波生态养殖场、黑龙江多宝山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嫩江北药集团等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三年来订单培养毕业生达到30%以上。
学校先后与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哈尔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轻工学校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委托式培养,资源共享培养高技能人才。
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品味,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学校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学环境,把企业精神融入学校文化。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特色的专业建设。三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延伸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四是创新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五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汗水侍业,花红果硕;创新发展,攀登无极。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重任在肩,面对未来,嫩江县职教中心的发展会更高、更强、更远。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