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2013-04-29 19:24黄云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黄云云

何谓校园主流文化?一言以蔽之,校园主流文化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主体文化。校园主流文化源于学校发展历史,是学校后期发展的文化积淀,其在校园的传统文化中,已经为历史所证实,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引导号角,是师生向往真善美、充满仁爱感和进取心的精神食粮。校园主流文化的形成对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规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日常行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一旦渗透在精神领域里,就可以内化成我们的人格力量。对于校园主流文化,从一定的视角下来衡量和评析,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特殊的理解了,富有实际意义,小则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大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理解而激扬,因理解而振奋,因理解使得校园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港湾,和谐而如沐春风。其承载着家庭和社会殷切而厚重的期望,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本文以皖北某中学为例从微观视角来探讨校园主流文化在当今时代和特殊区域位置条件下,构建校园主流文化对学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学校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一、中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安徽某中学自从建校以来,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积累了相当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确立了“立志弘毅,修德成器,求学精深,和谐规范,卓越发展”的校训,全体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卓越发展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曾取得突出的成绩,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然而,现实却是,成效虽有,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学校成长过程中的校园主流文化不明晰,越来越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至于到了不得不直面问题的窘境。因此,对于校园主流文化的构建,确实是当前管理层和决策者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局。笔者认为,当前校园主流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学校之本位的内涵理解过于固化,过多强调和关注学习的功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校作为教育组织的特殊地位。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集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等于一体,应肩负起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承文化层面上。二是广大师生文化观念淡薄,对文化的理解狭隘。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学校人文意识观念较为淡薄,对文化观念理解偏颇狭隘,教育模式仍然没有转变过来,素质教育的口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分依靠应试化的手段,唯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仍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校园环境缺乏一种弥漫性的文化氛围,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规划不合理、学校建筑物单一、格式单调、缺乏人文气息。从现实客观条件下来看,学校又缺乏文化活动的场所及物质载体。四是学校管理层缺乏同基础群体的沟通,人本意识不强,造成领导和教师,领导和学生的心理隔阂,往往学校管理层在作出决策时,较难出现圆满的局面,认同度不高。五是长期以来,学校具体文化建设层面上处于散漫的状态,物化成果匮乏。首先,校园主流的文化形成有赖于各種形式文化活动和良好的文化环境,虽然有校报,教师刊物出现,但不定期,文章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另外一点是,文化活动的举办相对较少,公众参与度低,部分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从精神层面渗透并内化为师生的人格力量。

二、中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改进和发展目标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应本着科学发展,卓越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原则,并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将学校打造成富有特色的皖北教育名校,具体目标表现在:一是优化校园环境文化,打造美丽、和谐的校园。使校园生态布局整然有序,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更舒适,逐步实现校园生态健全,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要做到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使校园环境物质同周围环境相协调。二是努力打造以班级为主要单元的校园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注重从精神层面,将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强化,在人文关怀中求得质量和效益;突出学校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精神文化功能,竞争合理有序,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三是形成固定的学校制度,学校制度的核心仍然突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规范考勤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校园管理制度等;形成以制度为框架,以人本为核心内容的校园制度文化,使师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四是打造校园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展示学校社会形象的一面镜子。具体来说,也就是打造校训中所提倡的“立志弘毅,修德成器,求学精深,和谐规范,卓越发展”的学校文化品牌,使得校园文化既富有特色,又富有现代化气息,增强厚重感。

三、中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和策略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抽掉这根神经,这个民族就变成了植物人。”校园主流文化的建构,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道德、意志、人格和认知的发展秩序,因此,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去渗透校园主流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从校园主流文化的物质载体来看,着力打造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相当规模,而现实面临的情况却是,学校新校区即将落成,重新规划校园布局迎来了机遇期。因此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规划校园文化的生态环境,给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合理布局,合理规划打造书香校园、绿化校园和幸福校园,使得校园布局既清晰又合理,办公楼、教学大楼、图书馆、宿舍、文化场所等建筑呈现出秩序性,功能角色分明。注重绿化环境改造,追求以绿色为主调的校园环境生态。绿色是校园生态环境最天然的呵护,给人的感觉既清新,又充满希望,暗含着学生就是成长中的生命之绿的特殊意蕴。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一句话,让学校真正成长为人文校园,应该使得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都富有文化生态气息,如名言警句、礼貌文明用语、伟人石像雕塑等给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激励学生成长,营造一种厚实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在财力可承受范围内,按照现代化名校的标准,配置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微机室、音乐室、科研活动室、文体中心、实验室、科教室、文化展示传媒平台。学校管理决策层,应该扩充教育教学资源,改善办公环境,以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再次,要建设好和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开辟专门的学校板报和宣传栏,利用更多的物质载体,营造文化氛围;坚持办好校报这一教研通讯的校园文化传媒,校报校刊是师生精神诉求的平台,能给师生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寄托。要定期定量及时,而且刊出以后,张贴到宣传栏里公开展示,让大家都有阅读的机会,及时展示校园文化。最后,要搞好班级文化单元。教室内物品设置和摆放整洁有序,突出实用性又不失美感。办好班级黑板报、班级文化的图书角,充实学生精神生活。

二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应注重以人为本主流文化的把握。在突出学校学习功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养成。学校教育需要渗透主流文化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利于师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维系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我们创造并生于其中的社会中,学校教育享有正式、正统的文化地位,学校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和训练理性思维能力等教育功能,它还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显然学校教育需要更加侧重于人之本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精神领域的发展。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仍然存在为应试教育而教育的倾向,导致学生精神层面发展出现畸形,更忽略学生基本技能的养成。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深有感触。有些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恰恰应该做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太注重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以此为主要指标,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品格的关注,无法看到差生的闪光点。说白了,教育问题最主要的是精神人格的塑造,人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做人的成功,不会做人,再好的学业成绩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师应该抛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作为独立个性的人,以及人格的成长,教会学生学习,更关键的是学生生活技能的把握,而不仅仅是成绩出色。而这一切,就是以人为本精神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从精神层面形成主流文化,才能更符合学校文化发展的宗旨。

三是从制度层面上看,打造学校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造现代化特色和高质量管理的学校,需要健全的制度文化,这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前提。为此,学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从学校实际出发,制订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富有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学校成长的软实力。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具体而言,有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学校体制内分配制度、教师奖励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档案学籍管理制度等等,学校可以尝试将制度规范成册,通过公开的方式在学校网站、宣传栏、公示窗口、校报校刊上以多种方式告知事宜。制度一旦形成,立即固化并严格执行,以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是注重发展戰略,突出学校主流文化,塑造学校品牌。“校园主流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并积淀下来,社会要求和期待学校及其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化风貌”。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最能够体现主流文化的不仅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体现在办学理念上。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立志弘毅,修德成器,求学精深,和谐规范,卓越发展”校训所提倡的精神。以精神为支撑和动力,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促进学校发展巨大物质力量。例如,“立志弘毅”,强调的是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可见,有志气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修德成器”则突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要求,“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成才先成人,这是正常社会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求学精深”,是偏重于对学业水平的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学业上要用心,做到博而精,厚而重,“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方可臻于最高境界。“和谐规范”则侧重于发展方式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确定性,又保持可持续性,突出和谐发展,规范发展的理念的有机统一。“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为贵,谐为美,共同打造和谐美丽的校园。因此,学校在将来发展中,应本着以上原则,合理定位,确定目标,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的主流价值精神,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推进中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属于文化发展的范畴,而本文所讨论的文化建构过程,只是将文化发展的视角缩小到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来处理特定的人和事,论及其本质,仍不能脱离文化发展的基本属性而存在。文化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说到底,是用文化发展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发展才是文化发展的终极意义。伴随着校园文化建构过程,势必会涌现一定批量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以其特殊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存在较强的可塑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园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建构校园主流文化过程中,从校情出发,寻找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地考虑好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先位置,确保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不会改变。学校主流文化,是一种学校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帅军,卢盈.学校文化渗透的特点、内涵及模式.教学与管理,2012(1).

[2] 张文质.教育心灵之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徐萍.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个案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541885194648.html,2013-03-09.

[4] 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崔文欣.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积极影响[EB/OL] . http://wenku.baidu.com/view/4fc0166ab84ae45c3b358

cd8.html,2013-03-09.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