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集体备课滋生的惰性

2013-04-29 23:00李小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惰性青年教师集体

李小慧

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最常规、最主要的工作,有机结合了集体力量与个人智慧,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组内细致分工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把握全局的惰性

很多学校在学期初就要求学科组长制定出集体备课计划,而学科组长往往按照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量化分解,分给组内各位教师,排出分工计划表,让各位教师提前准备。每次集体备课时,由分工计划中确定的教师集中发言。这种“承包式”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全组教师的备课负担,提升了备课效益。但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没有经过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而言,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这样的细致分工容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把握全局的惰性。青年教师不像老教师那样熟知教材体系,如果平时只是根据组内分工完成自己的“分内”备课任务(有的教研组甚至在安排集体备课任务时将青年教师排除在外),根据组内教学计划安排自己的教学进度,就不需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就不可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这样只知道单篇教材、单个知识点的教学重难点的情况,势必造成青年教师教学没有系统性、缺乏灵活性。

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苏教版教材系列多、数量多。高中三年除了要完成五本必修教材的教学外,还要合理安排五册读本及《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实用阅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写作》《〈论语〉〈孟子〉选读》等十余本选修教材的使用,并且要结合高考考试说明进行专题知识点的复习,教学任务不可谓不繁重。如何合理使用教材、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成为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但是,集体备课制度使得讲与不讲、讲多讲少都是由老教师们甚至是由备课组长一个人说了算,青年教师根本不需要也没必要发言。而且很多学校往往仅在每学期初发放本学期所用的教材给老师,使得很多没有经历过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手里没有成套教材,不具备从全局把握教材的客观条件。青年教师滋生出不把握全局的惰性,就不能把握各阶段的教学重难点,就不能从长远出发制定学期目标,容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忽略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与训练。

二、主讲精心备课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钻研文本的惰性

集体备课时,往往由主备教师按计划表的分工内容进行主讲。由于集体备课时所讲进度比实际教学进度至少快一周,所以不少教师对主备教师所讲内容还没有准备。老教师对教材相对熟悉,可以少受“干扰”;但青年教师往往对教材不熟,容易“先入为主”。加上主备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对教材的分析自然深入周到,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自然清晰准确,所以青年教师就会觉得主备教师的看法很好,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可谓省时省力。虽说借鉴与模仿是青年教师成长路途上不可或缺的,但是文本意识、研究文本的能力是借不来仿不来的,而培养这种意识、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最佳时间恰恰就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照搬别人的教案表面上是快速成熟,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这样容易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养成备课前先参考他人意见或各种资料的习惯,从而使得自身分析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逐渐退化,变得怯懦保守、丧失自信、毫无主见,就更别提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了。这也是很多教师永远只能做一个“匠”而不能成为一代“师”的重要原因。

笔者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就曾经满足于当“听客”和“看客”,充分参照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所讲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从而陷入“照搬”的泥淖难以自拔,结果常常觉得课堂教学机械呆板、寡味无趣,学生也打不起精神来。私下了解,学生说:“老师您讲的资料上基本都有,我们可以自己看。”笔者惭愧之余,一改前非,就像钱梦龙先生那样“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要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有了对文本的钻研,有了个性化的解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共享,课堂就变得生气盎然了。这也证明教学是充满智慧、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一个没有主见只知人云亦云的老师永远无法赢得学生真正的爱戴与敬重。

三、重教师轻学生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分析学情的惰性

在集体备课中,主讲教师与大家共享更多的是自己确立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步骤、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是说更重视教师角色的扮演,重视的是“教什么”“怎样教”,而缺少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忽视了学情分析、学法指导的交流,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部分青年教师不清楚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为什么安排这样的课堂内容,制定这样的教学方案步骤有什么好处,怎样指导学生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形成动力,促进自主性发展。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还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或在考试后进行方法总结,学生会学才会乐学。

但集体备课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分析学情的惰性,导致其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难以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度。而且上课时面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问题容易捉襟见肘,如果缺乏教学机智还会闹出大笑话;所教学生也不能依靠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去取得学习的进步。长此以往,青年教师的课堂效益低,教学效果差,就难以获得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就更别提自身的良性发展了。

四、务实重于务虚导致青年教师滋生出不去尝试教研的惰性

何为“实”?何为“虚”?说得笼统些,分别指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因此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集体备课时更多是局限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实践层面的交流,而忽视对上阶段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忽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探讨。致使很多青年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教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要,滋生出不主动尝试教研的惰性。而注重课堂实践,轻视理论探索,容易导致认识片面肤浅,教学盲目无序。就像只顾“埋头拉车”可能跑错方向、多跑冤枉路一样,只有“看好路”“看对路”才能“拉好车”,“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为重要。所以说,务虚和务实并不矛盾。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

事实证明,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很多专家都重视教研,如在语文教学领域,老一代教育家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有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魏书生、于漪、李吉林、钱梦龙有明确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新生代教育家韩军、李镇西等人有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集体备课时我们有计划地学习,好好去借鉴,从中汲取适合我们的教学艺术,必定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着眼于现实教学,想办法在现实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探讨交流。可以总结经验,可以剖析案例,可以探讨方法,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惰性青年教师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从善如登
警犬集体过生日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