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一
总喜欢捧着一册散发着淡淡油墨芬芳的书,半躺在那“吱呀吱呀”晃了多年的藤椅上。秋风混合着稻香,伴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一起抵达心灵的深处。当夕阳渐渐落下,把我的影子慢慢拉长,我便轻轻合上书页,心中默默地庆幸那一个个故事是真的抑或是假的。
我喜欢看书,是因为母亲。记得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母亲是个温柔的女子,极爱书,时常给我念书中的故事。我坐在她的膝上,细细地聆听从母亲口中念出的那些飘逸的句子,我虽不理解,却也觉得极美。光阴,便消融在泛着陈旧气味的书卷里。
书籍,伴着我渐渐长大。记得我七岁那年,有一天哭着跑回家,对妈妈埋怨同学笑我额头上有一个疤,其实那疤极小,到七岁时几乎已经看不出来了,可我还是耿耿于怀。于是,妈妈给我讲《简·爱》的故事。女主人公简并不是一个漂亮脱俗的女子,甚至可以说长得极其平凡。但她自信、自尊,认为不能改变自己的外表,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灵。于是,她努力让自己变得谈吐优雅、气质迷人,后来,她变成了一个气质修养都很好的人,她的光芒更胜过那些徒有其表的漂亮女子。母亲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她说一个人重要的不仅是外表,还有内在,一个人即使长得不漂亮,但她可以变得美丽。因为漂亮是外表,而美丽是内在,让自己变得美丽的方法便是多看书。虽然我那时听得似懂非懂,但我一直按照母亲说的去做:广泛地阅读书籍,努力丰富自己的内心。直到多年后,我细细品读了《简·爱》,才读懂了母亲的话。
十二岁那年生日,母亲送了我一本包装典雅精致的《宋词选》。里面的宋词也同样典雅精致,氤氲着隽永含蓄的韵味,让我爱不释手。那里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如画,也有那“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悲凉惨淡;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清新愉快,也有“江南春尽离愁断,菽满汀洲人未归”的暗淡愁苦;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家悲苦。我幼小的心灵渐渐明白,人生不仅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更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人生也便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更厚重的解读。
后来,我读了初一,身上的担子顿时便增加了分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刚好又遇上生命中的雨季,挫折接二连三地到来,我很害怕,觉得生活一片迷茫,既烦忧又无助。这时我邂逅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犯了一种叫猩红热的恶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这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呀!当她那幼小的心灵渐渐懂事,在那些没有白天的无边黑夜里,在那些没有声音的无边死寂里,时光会成为一种怎样的折磨!当时迷惘的我对作者的苦与痛竟那样地感同身受。在心里悄悄地把海伦当成了朋友。后来海伦凭借钢铁般的毅力让生命逐渐走向光亮的时候,我的心灵也跟着渐渐明朗起来。海伦在这段沉淀着淡淡书香的日子里,悄悄地在我的心中挂起了一盏明灯。我打起了精神,重新认真而平静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我很庆幸我有如三毛一样开明的父母。三毛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初中时,三毛对阅读已近乎痴迷,可谓与月相伴书作枕,而理科成绩惨不忍睹。她的父母却并不干涉。一次,一家人约好第二天一早去海边野炊,三毛喜欢海,自然答应。可是,那天晚上,她被一本书深深吸引,竟读至深夜才昏昏睡去。第二天,父母发现后一如往日,并不唤醒她,只是静静等待,包括他几岁的小弟。直至上午近11点,三毛才揉眼醒来。妈妈走过去微笑着问:“还去吗?”“去!”于是一家人高兴出发。我想,三毛之后的成功,绝对有她父母的一份功劳。今日,当我也遭遇一样的情形时,爸妈也只是轻轻说一句:“理科别差太厉害了。”于是我得以继续沉醉书香。其实,这不仅是开明,更是智慧,了解李敖和钱钟书的经历,便可知晓。只是不知道天下的父母可曾看得透!
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夕阳昏黄的斜晖下,一个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落寞而孤寂的目光,呆坐在门前,注视着小街人来人往,久久,久久。我想,他如果爱看书,此时手中握一本古籍,沉浸于书中,一如沉浸在对似水年华的回忆中,那该是怎样醉人的生活。自然,那时他的眼神当是安静而喜悦的。还有那整日端坐在麻将桌前大声喧嚷的妇人,那染红了头发端坐在电脑桌前痴迷于游戏快速敲击键盘的少年……如果他们爱上了书籍,生活又该在他们面前展示怎样缤纷多彩的愿景!我于是满足而庆幸,我可去那么多人的人生故事中旅行,去那么久远的年代赏景,书籍给了我偌大的天地乾坤。
光阴飞逝,芭蕉绿了,樱桃又红了。看着一年又一年的稻子泛黄,望着一载又一载的大雁南飞,在书香的熏陶下,我慢慢地长大,长成了像母亲一样爱读书的温雅女孩。而那泛黄的书卷与时光都慢慢地沉淀在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