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精彩段落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梁衡《夏》
文章导读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记者多年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对象,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精读感悟
一年四时,季节更替,每个季节都被自然赋予了独有的韵致。春的含蓄,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无不打动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个人又因个体阅历、认知和对美的品味不同,对四季有了不同的感悟。梁衡以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写就的《夏》,它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仅仅600多字,语言浅显,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捕捉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有了一次更深刻更独特的人生体悟。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些“特点”是抽象的,但是“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极具视觉效果的比喻,将夏季的特点具体化了。接着,作者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3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
作者描写夏的自然景观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实写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又诉诸多种感官,触觉——“热风浮动着”,嗅觉——“吹送着香味”,视觉——“一片金黄的大地”,听觉——“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虚写的景象是幻觉——“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蝴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像是“舰船”,以喻麦浪疾速、气势雄壮。这些描写都显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展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巧用对比描写夏天的色彩。以春的绿,秋的赤,衬出夏天的金黄色,还以色彩表现出季节的内涵,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同时,“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这极为工整的对仗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而“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赋予农作物人一样形象的动作,以跑步冲刺的姿态来形容它们,我们会在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同时也读出趣味儿。
作者直奔浸透农民汗水的麦浪,可见其着眼点已经非常明确。作者把视角转入农民——夏之生命的劳作者上。因为人,才是夏天色彩的涂抹者,人,弹奏着夏天紧张的主旋律。“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4个“快”字,浓缩了准确而真实的农家心情。以农民紧张辛苦的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天承接着春的希望,孕育着秋的收获。
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夏天,字里行间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无不张扬男子大气。金黄的麦香,金黄的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正是作者所讴歌的对象!在金黄的基调下,夏的生命,浓烈多姿,蓬勃欲飞。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春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多部散文集,其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互动思考
请学习作者的写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写你家乡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