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炉相伴

2013-04-29 10:01
中华手工 2013年7期
关键词:香炉技艺苏州

博山炉源自汉代,是铜香炉的鼻祖。时至今日,高约1米、重达500斤的巨型博山炉惊现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只见炉盖上奇峰耸立、呈层峦叠嶂的仙山形;山间錾刻着龙腾、虎跃、神仙等形象,精美绝伦。这尊铜炉为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所制,历时8个月铸造而成。可谓馆中镇馆之宝,古今中外实为罕见。

珍贵的技艺

今年5月成立的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占地近2500平方米,馆长为铜炉艺人陈巧生。这是中国首家以铜炉、铜炉制作技艺和铜炉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中珍藏了陈巧生铸造的“巧生炉”和他收藏的明清铜炉共1200余件。

在中国文化中,钟鼎彝器统称“吉金”,意为“精纯而美好的铜器”。从商周就开始兴旺的青铜器普遍用于礼仪祭祀和日常起居,焚香习俗便借助青铜文化的发展日渐勃兴。到了唐汉时期,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出于祭祀礼仪、熏陶日常起居等需求,采用沉檀龙麝四类香料,制造香氛,推动了铜香炉文化的发展。

然而铜炉在明清兴盛一把后,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宝贵的制作技艺也随之消逝。巧生炉博物馆的出现,力挽了日渐远去的铜香炉文化。在馆中宽大的展厅内,各种铜炉应接不暇,或大气磅礴,或小巧精致。藏品虽置于玻璃之中,却仍感阵阵檀香萦绕左右。

如今铜炉收藏日渐升温,离不开它复杂的制作技艺。馆中许多铜炉在铸造过程中除了使用铜材,还添加金、银、锡等贵金属,令炉体看起来温润细腻。“尤其是几近失传的失蜡法,更让铜炉显得弥足珍贵。”陈巧生说,先用蜂蜡制成铸模,然后外敷炭灰和细泥调制成的泥浆,待外壳变得坚硬后再加热将蜡融化,形成铜水驻留的空腔。当浇铸出铜炉后,还要加以鎏金、嵌银等多种技艺,更让铜炉价值倍增。

铜炉也穿越

随着熙攘前行的人群,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乾清宫”。金碧辉煌的宫内,摆放着两尊精致的铜香炉,抢尽了“风头”。巧生炉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室内布局的基础上,复原了商周、汉唐、明清等典型时期的铜炉陈设和应用环境,通过情景化的展示和互动性的体验,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宫廷、官府、寺观以及文人书房的典雅别致。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琴”、“棋”、“书”、“画”4个独立的体验式展区。里面陈列摆放着传统的明清家居,游客可以在里面亲身体验古人的闲情雅韵。

“琴”区,配置了押经炉,因它双耳灵秀,灵犀一点,为文人首选的侍琴佳侣。“棋”区则伴以戟耳炉,意为兵武为耳,沉静不语,被当时文人誉为伴弈良友……“琴棋书画”四个展区摆设不同,配置的铜炉也各不相同,巧妙地展示了铜炉在古人生活之中的独特作用,令人回味许久。

望梅止渴固然只解一时,要想体会铜炉文化的精髓还是亲临巧生炉博物馆为妙。在那里,品一回书,画一幅画,感受着铜炉散出的香气,度过美好的一天。

对话馆长

陈馆长是从何时开始筹建博物馆的?

陈巧生:我国铜炉文化自19世纪开始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复原了传统铜炉铸造技艺,才使其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自复原传统铜炉铸造技艺起,我就期望有一个场所可以系统、全面地展示中国铜炉文化,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达成所愿。2010年,我在苏州设立陈巧生炉文化艺术馆,展示了1200多个传统铜炉和巧生炉,但由于规模所限,难以系统呈现中国铜炉文化风采。直到2012年下半年,在各方支持下,开始筹建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博物馆如何运营?

陈巧生:本博物馆的3500万元建设投资基本是我私人投资的。作为非盈利性机构,本博物馆虽然积极拓展经营渠道,但在短期内,依靠经营收入难以实现以馆养馆。我们通过自身经营、政府补助、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

请谈谈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方向?

陈巧生:本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铜炉、铜炉制作技艺和铜炉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未来,我们还将把博物馆发展成为中国铜炉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铜炉文化和香文化培训中心,并与全国艺术研究机构合作,成为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同时,作为苏州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博物馆还将加大力度,挖掘研究苏州传统手工技艺和艺术,展示给研究者和爱好者。

猜你喜欢
香炉技艺苏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程家玉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一个铜香炉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香炉的养鼻之道
苏州一光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