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中,作者姚金果认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共产国际缺乏对中国实际的完整了解与共产国际的强制指导,对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共进行直接领导的共产国际应对大革命的失败负责。国共党内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强制命令下接受的;在国共建立党内合作关系后,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为此做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本文旨在通过国共党内合作来分析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失败中的责任问题,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革命史。
【关键词】共产国际;陈独秀;国共党内合作;大革命失败的责任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是一本集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书,以俄罗斯解密档案为依据,对陈独秀与莫斯科的关系进行了全景式描写,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大革命时期及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了解陈独秀、了解早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新视角。书中观点鲜明的一点是关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的国共党内合作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归属的影响,让我深受启发,因此试着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态度转变
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被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称为“中国的卢那察尔斯基”的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领导人,成为中共中央局书记。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决议》中提出,中共“只能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体现了中共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坚定信念;[1]96这年9月,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中国共产党是否与共产国际发生关系,是否在共产国际统一指导下进行工作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陈独秀认为各国革命有各国的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自主的权利,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绝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2]19这都体现了中共在建党之初的理想化状态。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主持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远东各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同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阶层联合起来,组成统一战线。[3]25 这时的陈独秀才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共要与国民党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民主革命。经过痛苦的思考,陈独秀终于实现了由排斥国民党到决定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重大思想转变。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标志,就是1922年6月由陈独秀起草,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公开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陈独秀宣布,中共准备邀请国民党及其他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作为当前的行动目标。[4]46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鲜明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原则和实施计划,决定国共两党外部联合。这虽是国共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不可能对国共合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过,二大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决议案》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规定:“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部都必须执行。”“党员如果原则上否认共产国际所提出的义务和提纲,应该开除出党。” [5]71-72这些纪律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左右了国共两党关系的走向。[6]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片面了解国民党的情况下,向共产国际写报告,建议中共能够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共产国际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在八月召开的西湖会议上,马林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围绕国共党内合作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马林在说服不了与会者的情况下,祭出了共产国际大旗,问陈独秀等人是否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就这样,与会者最终被迫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意见。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通过了陈独秀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这是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思想斗争而形成的决议,中共正式通过与国民党党内合作的决定。[7]79至于中共接受“党内合作”的原因,包惠僧在谈到时可谓一语中的,他说:“中共是服从第三国际的,地方是服从中央的,个人是服从组织的,第一次国共联合战线的建立是从上而下决定下来的,虽然有不少同志,对这一政策有不同的意见,经过了中央的解释和说服,也就全党一致了。”[8]137中共就这样进入了与国民党党内合作时期。
二、国共党内合作在大革命时期的曲折进程
在中共三大召开前,鲍罗廷已来到广州,他的正式身份是苏联政府派给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在俄罗斯秘密档案中,有一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委派鲍罗廷来华的决定,其中一条是:责成鲍罗廷同志在于孙逸仙的工作中遵循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决不要迷恋于在中国培植共产主义。[9]97苏联设想中国领导权最终会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他们希望孙中山掌握政权后,能够建立一个亲苏政府,以便获取外蒙古权利和在东北的利益。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鲍罗廷召集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员代表开会,在会上作了长时间的报告。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中指出:共产党员不应该在各种委员会中谋求职位。[10]104可见,为了执行在华使命,鲍罗廷已为共党今后的工作定下基调。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建立了国共党内合作关系。共产党方面,为了确保国共党内合作的顺利进行,陈独秀在理论上阐述了国共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思想上统一了全党认识;至于国民党方面,在国共党内合作建立之前,国民党内部就有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在国共党内合作期间,孙中山忙于军事,无暇顾及国共合作之事,国民党右派越来越顽固地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且国民党整个上层都有反共情绪。面对国共党内合作中出现的危机,陈独秀给维经斯基的信中明确表示要退出国民党,将“党内合作”转为“党外联合”,鲍罗廷得知陈独秀这一想法后,感到了不安。尽管鲍罗廷与陈独秀一样,对反击右派分子有畏难情绪,但他绝不同意改变国共合作方式。为了维护国共党内合作,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一再退让。1925年9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中共中央正式发出指示,指示的核心是要共产党收缩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势力,不要争领导权,以减少国共之间的矛盾。共产国际关于中共领导权的决定对中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陈独秀就在这种情势下犯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排斥共产党,蒋介石于1926年3月发动了中山舰事件,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面对中山舰事件,当时在广州的苏联视察团团长布勃诺夫和顾问季山嘉主张对蒋介石让步。[11]218-220陈独秀在后来得知事件的详情后,(下转第302页)
(上接第300页)非常愤怒,他在给国民党中央的信中表明要退出国民党,但再次被共产国际否决。不久,蒋介石又制造了整理党务案,对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人施以种种限制,最终鲍罗廷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妥协政策指导下,与蒋介石、张静江达成协议,并强加给共产党。[12]253这一时期的中共没有做主的权利,只能听任摆布。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攫取了党政军大权,陈独秀为国共党内合作的前途深深担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国际把希望寄托在了汪精卫身上,认为汪精卫是可靠的国民党左派,并宣称“中国左派国民党对现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起的作用,近乎苏维埃在1905年对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起的那种作用”。[13]274不过,局势的变化使中共领导人陈独秀认识到,在最近的将来, 继续留在国民党内是不可能的。在陈独秀又一次提出退出国民党后,布哈林批评陈独秀对国际路线阳奉阴违,执行不力,认为退出国民党就等于放弃国民党这一面革命的旗帜。[14]陈独秀感到左右为难,于是向共产国际提出辞职。不久,汪精卫发动了“分共”的七一五政变,决定与共产党决裂。至此,共产国际把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全部交给国民党的作法,使中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国共党内合作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归属问题的影响
在国共党内合作期间,国民党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让共产国际代表对国民党的看法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执行在华使命,代表们只能听从命令,维持国共党内合作关系。曾经极力要求国共党内合作的马林,面对孙中山漠不关心国共合作之事,承认自己当初把国民党想的太好了;鲍罗廷也看到了国民党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只能尽自己的所能期待国民党尽快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使命;中山舰事件后,为使事件化解,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布勃诺夫主张对蒋介石让步。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他们只是执行在华使命,要求中共一味退让,不致使斯大林的中国政策破产,未根据中国实际的改变而调整对策。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反对国共党内合作。共产国际代表们深谙斯大林中国政策的核心,也了解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如果国共党内合作一旦失败,就给托洛茨基等人提供攻击斯大林的口实,还会影响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和世界革命力量的变化。所以,国共党内合作成功与否就成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之间的赌注,也致使斯大林在对华政策上拒绝接受托派提出的一切正确建议。
对于大革命的失败,斯大林认为共产国际的指示是惟一正确的,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共未能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这个说法最基本的逻辑是,既然制定政策的人是正确的,那么责任就只能是执行政策的人,共产国际就这样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推到了陈独秀和中共中央身上。[15]431可悲的是,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而大革命失败后,他却做了斯大林的“替罪羊”。
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姚金果叙说的这段历史让我透过层层迷雾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归属问题有了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共产国际、联共(布)、斯大林、陈独秀在国共党内合作问题上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联方面在大革命失败中的责任问题,这对于学习和研究大革命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3][7][9][10][11][15]姚金果.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吴九占.无力掌控的进程——陈独秀与“党内合作”的历史观察[J].理论月刊,2009(5):57-60.
[8]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14]苗体君.陈独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认识的正确性新探[J].安徽史学,1999(2):61-64.
作者简介:丁晓宇,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12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