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規模最大的書店”

2013-04-29 00:44:03
澳门月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記者社會星光

“儘管傳統的閱讀已被邊緣化,

但實體書店仍不會被淘汰”

——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先生

在澳門水坑尾街有一家書店——澳門文化廣場。這家於1988年成立的書店,與商務印書館同屬一個出版集團,那麼兩者的命運有何截然不同呢?

記者採訪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先生。他表示:“‘商務這次鬱鬱而歸是一件很令人可惜的事情。近年本地商舖租約成倍上翻,即便是老字號書店,也很難能夠招架得住。書店是可以給年輕人、市民一個吸收文化素養的特殊地方,在過去,很多有名的作家、知識份子都是書店的常客和支持者。然而,時下的年輕人更熱衷於上網、玩智能手機,傳統的閱讀習慣都已經被邊緣化了。在澳門來講是很令人擔心的一個社會現象。”

當與記者談及澳門如今的閱讀氛圍時,陳先生說:“我們也不是妄自菲薄,縱觀兩岸四地,澳門的閱讀風氣應該是最差的。前段時間,政府部門做過一個問卷調研,澳門竟然是全世界城鎮裏面,人均買書、藏書最低的。”他認為,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當下人們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再者就是澳門目前年輕人沒有就業的壓力。在香港,在內地,很多人去爭一份工作,為了能夠升職,更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反觀澳門很多學生中學一畢業就去賭場工作,月薪動輒萬餘元,根本沒有自我增值的壓力。加之在賭場上班的年輕人作息時間太亂,日夜顛倒,自然就不利於他們去看書和進修。這也是澳門閱讀風氣不如其他地區的主要原因。”

面臨實體書店的發展壓力,各大書店的經營者都在尋找生存之路。陳先生接著表示,單靠書店自身,很難達到提升整體社會閱讀氛圍的目的,希望政府多對文化產業進行一些非商業化的扶持,加大力度支持書店文化單位。比如,政府可以考慮發一些現金書券,哪怕只是一百幾十元,亦可鼓勵年輕人多逛書店、多買書看。他相信,這樣不僅是對實體書店的支持,也是給年輕人灌輸一些正面的信息,告訴他們買書、看書應該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養成這樣的習慣。

與澳門其他書店相比,澳門文化廣場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陳先生說,“我們很注重澳門本土文化的發掘,這也是書店長期間以來的宗旨。澳門人、澳門的作家、澳門的藝術家都很喜歡把他們的作品擺到我們書店銷售,澳門九成作家的書都是由我們代理和經銷,這也是我們經過二十餘年不斷累積下來的優勢資源。我們想把澳門文化廣場打造成澳門作家、澳門文學的集散地,及想為澳門的文化事業做一點貢獻。”

“回歸前後,澳門文化廣場可算是巔峰時期,那時的書店總是人來人往,週末會有很多人前來閱讀,其中有很多帶著孩子的家長。最誇張的時候,連樓梯、過道上面都是席地而坐閱讀的人……”陳先生一番充滿感悟的話語,雖說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卻能從這位過來人眼中,讀到一縷失望和惆悵。儘管如此,陳先生亦始終堅信,實體書店是不會被淘汰的,在未來,也一定有長期存在的必要。

如陳先生所說,對於閱讀認知的偏差,是澳門實體書店難以走進小城生活的關鍵,如果政府加以正確引導,鼓勵民眾將閱讀重新帶回生活,或許,澳門的閱讀土壤,又將是一片別樣的生機!

星光書店,位於白馬行的葡萄牙駐澳領事館旁,自1950年1月1日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店裡主要銷售來自香港的圖書,其次是台灣、內地、國外的書籍,賣的都是大家需要的雜書。作為澳門的老字號書店,星光書店在澳門市民心中早已擁有難以動搖的地位。

澳門出版協會監事長、星光書店總經理戴鷹先生接受記者採訪,向記者談到本土書店發展面臨的困境時表示:“博彩業是澳門的企業龍頭,從事博彩行業的薪酬相比於從事文化行業,就好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怎麼能指望一個書店,一個民間的書店,可以網羅到人才?”書店是一個傳遞知識的樞紐,需要優秀的人才參與帶動,令他擔憂的是,如今的薪酬水準難以覓尋到好的人才促進書店的業務發展。

當談到書店未來的發展趨勢時,他說:“星光書店作為一個實體書店,同樣面臨著世界上大部分的實體書店所面臨的問題。網路書店的存在已經讓實體書店招架不住了,現在還有數碼圖書的出現,簡直就是要實體書店退出商品鏈的環節嘛。不過,這也已然是世界性的科技發展所造成的一個潮流性的趨勢,本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戴先生如是說。

戴鷹先生還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科技和書本,就好比如今的槍炮和昔日的刀劍。槍炮都有了以後,刀劍就成為了珍藏品,賞玩的功能還有,但是用來作戰的功能就沒有了。”

作為老一輩書店從業人員,戴先生欣慰地說,星光書店目前的發展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物業屬於自己,加上自身是老字號大型書店,幾十年間積累了一大批忠實顧客,所以不用擔心結業的問題。從他的言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他對這間經營多年的老書店那份深厚不舍的情感。

戴先生用自己的經驗,就澳門的書店要如何更好地發展,提出了些許建議。他說,“對於自有物業的書店而言,必須要在保證自身資金充足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優秀的社會人才來改善書店的發展環境,從而改善自己的經營模式,吸引更多的顧客,最終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而對於非自有物業的書店而言,希望政府和相關機構能夠對於文化事業提供更多的輔助。”

雖然即將退休,戴先生對澳門實體書店的發展前景仍然是寄予厚望:“只有整個社會都尊重知識,這個社會的文化產業才能發展得更好”。

可見,星光書店雖然作為澳門的老字號實體書店,在面對網絡、科技、產業轉型等多重衝擊下,也不得不花費更多心思來創新經營方式,留住忠實的讀者。誠如戴先生所說,一個行業的發展,還得需要能夠推動其進步的人才。要實現這個期望,單純地憑靠實體書店恐有心無力,更為重要的,還是寄託於社會對於書店行業的重新認識。

猜你喜欢
記者社會星光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行走的星光
小记者齐聚焦
COMPLAINER’S CALAMITY
社会版
检察风云(2018年9期)2018-05-24 10:18:24
星光闪耀
社会版一
检察风云(2018年1期)2018-01-15 19:22:49
社会版(十二)
检察风云(2017年23期)2017-12-13 10:27:46
记者
外媒採訪朝鮮勞動黨七大只能對著電視拍攝
澳门月刊(2016年6期)2016-06-15 0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