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久了就會發現,澳門文化界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歌功頌德的文章一般都有署真名真姓,二是一些忠言逆耳的文章則多會用筆名,甚至有的完全用假名或身邊人的名字。《澳門月刊》發表的《歷史的腳步在加速》一文,該文作者澳門基金會吳志良主席,卻很少署筆名或者假名公開發表文章。他本人也很少寫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文章,我們善意的看法是,或許是身為澳門基金會官員不便揭發自身所在體制內傷疤的原因。
由該文標題看,似是歌功頌德,但在文尾部分提出了“雖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澳門傳統上也更加適合潤物細無聲的漸進主義,但解決問題,矛盾拖得越久,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能積極,不作為,面對歷史重任而不擔當,就有愧於時代;對於如何深化開放改革,社會上已有廣泛的討論,結論大同小異,一是政治上更多,更具實質性的參與;二是經濟成果即財富的更好分配;三是公平競爭,社會向上流動更加順暢。否則,說易做難,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足政治勇氣,從思維觀念上做好準備,準備好付出較大的代價”。也正是這一番話,令我捉摸該作者所指的是什麼問題將會使他們會付出較大的代價?是基本法的政治條文存在必改問題?是政府架構內部存在大動干戈的問題?還是政府官員會否出現第二個、第三個似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問題?亦或是飽受社會質疑的澳門基金會每年近三十餘億款項去向不明的問題?這一連串問題,想必身為基金會行政會主席的該文作者,不可能全然不知!故此,讀該篇看似無關痛癢的澳門社會現象講稿文章,不禁讓人聯想至現今充斥整個澳門社會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問題。
回歸後特別是近幾年以來,澳門市民普遍地對特區部分政府部門的劣質施政不滿,多個政府部門包括澳門基金會在市民眼裡更被形容為“千瘡百孔”,必須“動大手術”,到了民怒高漲即將一觸即發的時刻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社會人士對近幾年澳門社會形成了“主流媒體以不傳播真實新聞消息為榮,某些知識分子、專家學者以唱贊歌為榮”的特色文化現象感到憂慮。此外,特區的人大代表,及政府架構的各司局委員會成為一小撮社會權貴的親朋戚友的專利,形成了“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甚至情人之間,生意合夥人之間,‘太公分豬肉獨佔所有的社會榮銜”的畸形現象。有的一個人或是一家人竟然出現在10餘個委員名銜之中,甚至還在變本加厲地往家族成員擴大的勢態,這難道就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所口口聲聲叫嚷的“讓市民向上流動”目標?這難道就是讓本澳永久居民分享8000元澳門幣現金分享的始因?這難道就是特區政府“提倡全社會公平競爭”口號的原委?這難道就是該作者所指“這些想像問題和矛盾,也只能在進一步深化的開發改革中逐漸化解。除此,無其他路可走”的真實意圖?(篇幅有限,略有刪減)
(澳門·覃佼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