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媛妈妈
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和先生不再用奇怪的眼光看女儿的“特殊爱好”了,也不再苦口婆心地讲“物品要爱惜”“不要把东西扔坏”等大道理了,而是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行为。
一天整理书房,抱着一摞书的双手忽觉无力.十几本书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旁的女儿见了,哈哈大笑。由此开始,她多了一个爱好:扔东西。
桌上的玩具,女儿一会儿拿起这个看看.一会儿又抓住那个研究,正以为她玩性高涨时。却听见一阵“稀里哗啦”,原来,她双手摆开,将这些玩具一股脑儿撤到了地上。听着杂乱的声响。小家伙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几天后的一个早展,我刚把黄豆舀出来放在桌上准备磨豆浆,女儿看见了,眼疾手快地将一杯黄豆拿了过去,先是用手指拨拉了几下.随即“哗”的一声,把豆子倒了一地。随着豆豆蹦跳着四处散去,小家伙开心极了。我认真问:“你是不是不小心?帮妈妈一起捡豆子吧。”见我不停地将豆子归。拢时,小家伙更是来劲儿了,“哗啦啦啦”几声。我把豆子归哪,她就身手敏捷地把豆子从哪拨散.豆子“噼啪噼啪”,她却嘻嘻哈哈。
其实,女儿的这类恶作剧远远不止这些.刚开始时真让我们吃不消。
请教别人之后才知道,原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空间敏感期。如果两三岁的孩子喜欢扔东西,喜欢听物体接触地面的声音.而没有其他特别出格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般来说,当孩子发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是分离的时候,就喜欢把手中所能拿到的物体都扔出去,以此来体验“物与物分离”这一重大发现给他带来的快感,而这恰恰是孩子最早对空间感知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空间智能,对自己的能力也会更加自信.
孩子爱扔东西的这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但能锻炼孩子的体力.还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因为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孩子分清了自己与客观事物是有区别的,这恰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步.
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和先生不再用奇怪的眼光看女儿的“特殊爱好”了,也不再苦口婆心地讲“物品要爱惜”、“不要把东西扔坏”等大道理了,而是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行为。同时我们还发明了不少“你扔我捡”的游戏,比如,我们准备了一些不易摔碎的物品如橡胶玩具、毛绒玩具、塑料制品等,鼓励女儿尽情地扔.我们则在旁边做记号,让她体验“远”与“近”、“重”与“轻”的概念,以及学会辨别不同物品扔出去发出来的声响。过了几个月,我们找出网球训练球。女儿把带着绳子的网球扔出去后,球会被弹拉回来。一来一回,她对空间的体验更深刻了。
再到后来,女儿的空间敏感期渐渐过去.她不再乱扔东西,可以扔的依然扔得欢天喜地:不可以扔的,常常轻拿轻放。如今想想,做父母的。实在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只有正确认识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才不会“乱批评”、“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