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静对来禽帖 茗鼎闲披相鹤径

2013-04-29 00:44鲍艳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7期
关键词:二王王羲之草书

鲍艳囡

炉香茗鼎:

明朝末年,中国书坛出现了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邢侗与董其昌又并称“北邢南董”。因其存世作品很少,在今天似乎影响不大,但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记载的“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其字二幅,购之黄金同价”,可以看出在明朝当时其书法相当受人喜爱。邢侗晚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精品,对发展二王书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有些放大尺幅的临作,改变原帖章法,实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尤其他刊刻《来禽馆帖》,传承书法文化,功莫大焉。

“炉香静对来禽帖,茗鼎闲披相鹤径”,这是坐落在山东临邑县的邢侗纪念馆里的一副楹联,充分概括了邢侗壮年归隐后在自己构筑的来禽馆里临摹王羲之书帖的闲适生活。从万历十四年直至谢世,邢侗一直隐居“来禽馆”,日与书画诗文为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士来奔邢侗者,不绝于门。明朝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说:“先生书法,以山阴为宗,唐宋名家,不以屑意,古淡圆浑,上掩钟索,昭代文、祝诸公,无是调度也。”这是对一位地域书家的很高赞誉。

邢侗(1551-1612年),字子愿,号知吾,又号来禽济源山主,临邑人。邢侗自幼聪慧,七岁能作擘窠书。他的书法宗学极博,曾临学过钟繇、索靖、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怀素、米芾、赵孟烦、沈度、王宠等诸家书法,后主攻二王,一生临习不辍。江西安福人邹善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任山东提学使,见邢侗楷书道:“此儿书法有前辈风,是天下才也!”召至济南泺源书院读书,传为齐中美谈,邹善成为邢侗一生的恩师。十八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年)应诏进京,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及第,授南宫令,历御史参议,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世称邢太仆。

“无法则无物也”一直是邢侗的书学思想,“晋自渡江以来,则右将军王羲之,穷微入妙,卓然为千古书家之冠。后此虽有佳者,终不及也。隋唐五代,几乎扫地矣。宋兴,诸君子不能无辽璞之叹。下此吾不欲观之矣。”他认为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法,才是正道。在邢侗的传世作品中,最多的是临习王羲之的法帖,他在师承二王上取得很大成功,得到专家的认可。在邢侗的所有书作中,行草书所占比例最大,成就最为突出。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日:“其临仿法帖,虽未尽合古人,但笔力矫健,圆而能转,时亦有得”,这是对邢侗行草书较为恰切的评价。以下是两幅山东博物馆藏的邢侗行草书轴,堪称精品。

行草书轴(图1),一级文物。纸本,纵336厘米,横97厘米,款“邢侗”,钤印“邢侗之印(白文)”。录文: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这是杜甫的《早起》诗。从结体宽博、用笔爽劲来看,应为邢侗的中期作品。此作借助大幅式的优点,使作品气势磅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每个字结体饱满丰腆,行距宽舒,有萧散脱俗之态。三行字一气呵成,如笔走龙蛇,迅捷而奔爽。用笔劲健纵横,雄浑飘逸。王世贞称北方诗歌格调雄深,这一特点表现在书风上,也就是雄劲、质朴。此幅行草书书写风格与习惯运笔的方法,一看即为邢氏面貌,运笔劲健老辣,尽现筋骨之力,有章草古拙敦厚之风,亦有今草流美之趣,且墨法饱满淋漓,涨墨调润,墨沉色稳,一派古厚沉雄、笔挟风涛之势。其圆转腾折之势,的确是明朝诸多书家所不及。大多临前人帖字的作者只能描摹圣贤字的形态,而对其内蕴、风神摄取不足,因其功底单薄,少有厚重和雅静,更不必说笔法中的细微变化和字里行间透出的妙趣了。邢侗的行草,字字有态势,上一字与下一字气韵贯通,无散漫之病,加之墨法淋漓,行笔酣畅,使悬挂起来的字幅,充满笔情墨趣。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气韵。

行草书轴(图2),二级文物。绢本,纵158厘米,横50厘米,款“邢侗书”,钤印“邢侗之印(白文)”、“子愿氏(白文)”。录文:来禽、青李、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也。羲之。

此幅行草轴内容书写的是王羲之的《十七帖》之二十六帖《来禽帖》,意思是: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这四种植物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着较好,若封在信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来禽是一种果名,又名林檎,也称沙果、花红。因此果味甘,果林能招众禽至,故有来禽、林檎之名。日给藤是一种藤本植物名。王羲之传世刻帖《十七帖》为一组书信,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为王羲之草书煊赫之迹,但只有《来禽帖》为楷书,且相较其他经六朝、唐、宋人多次翻摹的《黄庭经》《乐毅论》等,更接近王羲之楷书的本来面目。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36岁的邢侗因不满朝政腐败、宦官弄权,三次上书辞官,归隐故里。邢侗家资巨万,归隐后买下临邑城东南隅荒地,修建一个占地十二亩六分的微型园林,取名“沸园”。内设犁邱、沸亭、鹅群榭、来禽馆等二十六景,景景配诗记述。他崇拜王羲之人品,酷爱《十七帖》,因此取《十七帖》中的“来禽”两字,给自己的读书处取名“来禽馆”,接待四方慕名来访的宾客。邢侗在此专心学习二王书法二十多年,度过了丰富而充实的一生。

邢侗的临帖不拘于王羲之原帖的字句内容,打散章法,有二次创作的新奇结果。比如此帖原作(图3)中三种水果名并列放在醒目位置,邢侗却把它们按照立轴的惯用模式写成。王书多字字独立,因而每个字都极尽精微、完美。而邢书则多夸张、连带,运笔较快。整幅字已经不从王字字形方面下功夫,而是直追精神。邢侗这幅字的字体变横张为纵展,用笔极为沉厚,在丰劲的运笔中加以婉转,更多采用了小王的笔意开展的手法,属“筋胜之书”,字与字似连而多断,保持着以真作草,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作品笔式流动,俊拔刚断,行笔遒劲,善用笔锋,极见功力。邢侗以大王为取法对象,遵循“古法为创新”的前提,在学古中求变化。这幅临王羲之帖,在临中有改造、有创新,而不是一味因袭大王,因此,实际上也是对大王书风的一个发展。史孝先在《来禽馆集·小引》中形容其书:

“雄强如剑拔弩张,奇绝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而一种秀活,又如扬州王、谢人共语,语便态出也。”邢侗书法得到了时人充分的认可和重视。“琉球使者人贡,愿小留,买邢侗书去”,邢侗自己在《与李本宁》中亦有印证:“弟书不佳,闻高句丽颇耽之,每以中金如许易一条幅。”东莱刘重庆认为:“先生书追钟王,一波不苟作,前有逸少,今或犁邱。”

邢侗不以丹青见长,不过聊以自乐而已,却也落落大方。图4为山东博物馆藏《墨石扇面图》,一级文物,纸本,纵15厘米、横46.5厘米。题识:仆于画法非有会,世乃徒称仆书,仆诗胜于文,徒称仆文,临笔失笑。款“云腴叟邢侗”,钤印“邢侗之印(白文)”。他自己也谦称绘画尚未领会其真谛。偶尔也写山水、拳石沙草、长松修竹,笔墨古秀烟润,清疏淡雅,拙朴奇崛,概括简练,游戏点缀,见其清淑,大抵仿元代王冕、王蒙笔意。不过他对绘事的欣赏和理解,还是表明了他的修养品位的,他认为“画以三笔五笔得其神者佳。虽笔笔工整、敷彩浓丽,即得其妙,神亦难至”。写意花鸟画到了明代,即为水墨写意大发展时期,崇尚秀雅,强调“士气”、“书卷气”,属文人画体系。“三笔五笔得其神”,是否可以说在理论上开了“八大山人”的先河呢?邢侗一生之于诗文书画,画是着力少了些,但少而不低。

邢侗兼善诗文,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诗词,所著《来禽馆集》二十九卷,被收入清《四库全书》中。邢侗还是一位文学家,与李维桢、王樨登、冯时可、董其昌五人被誉为文学“中兴五子”,邢侗被推为“盟主”。

邢侗虽然是晚明四家之一,但清代之后似不如另三家影响力大。究其原因可以得知:一般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书法家都有相当一批法书墨迹传世。邢侗的传世墨迹存世30余幅,刻帖十余种,要取得巨大影响而与董其昌、王铎等人并驾齐驱,确实不易。作品传世稀少的结果是走向两极:一是得者珍如珙璧,秘不示人;二是渐渐不为人知,影响益加微弱。邢侗中晚年归隐田园,身居北方一隅,与处于文化中心的江南一带相比,相对偏远闭塞,又不多同外界接触,故其影响远不如其他书家。但他大量的临帖实践以及将二王临作放大为条屏的大胆开创之举,为人们深刻学习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和可行的方法。特别是他倾力所刻收录以王羲之为主的历代法书的《来禽馆帖》以及在《来禽馆集》中对王羲之法帖的鉴评,在二王一脉的延续和继承方面功不可没;他倾心追摹二王传统的书法实践,成就了他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做出了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二王王羲之草书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王羲之 兰亭序》
《阳泉 草书赋》
王羲之书兰亭序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王羲之 丧乱贴》
王羲之品尝牛心
草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