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确立岛国民族性的时期,也是英国走向辉煌、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的时期。英国的岛国地位使英国历史和文化多少具备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某种独特性,也影响了英国人的思维意识,深深烙印在其民族性格之中。这种岛国民族性的确立也使伊丽莎白时代的外交活动颇具特色。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外交;岛国民族性
在地理位置上,不列颠群岛位于北纬50°以北,被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成为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所处的独特岛国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影响,英国人在心理上不断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的近代特性越来越明确。从外交政策来看,近代英国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对自己岛国地位的充分认识。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上了女王宝座,国务大臣威廉·塞西尔(William Cecil)在当年的加冕典礼的备忘录中注明:“考虑海上事务”是政府必须“立即实行”的要务之一。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英国人警惕地注视欧洲大陆的局势并力图充当欧洲力量均衡的制衡者;与此同时,逐渐将扩张的重点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上。与此同时,英国人对岛国形成并确立了一种社会文化——岛国情结。这种岛国情结在扩展与殖民中不断成长与成熟,从民族意识变成民族自觉,并延续至今,投射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英国国教VS天主教会
16世纪中叶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路德教派已在欧洲大陆站稳了脚跟,但改革并未完成,更激进的新教派别卡尔文教正方兴未艾,努力扩展其影响。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也开始进行内部的改革自新,在新兴的耶稣会等宗教狂热分子的推动下,天主教会获得了某种活力,正努力回复它已丢失的地盘。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的英国远非平静的国度,天主教在英国普通民众中仍有一定影响,来自大陆的新教也在逐渐蔓延,各派力量都试图在新女王时期获取绝对优势,英国宗教事态的处理意味着英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一场遍及整个欧洲的意识形态冲突。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大臣们明智地选择了走中间道路,回复到介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英国国教体系。1559年,英国国会颁布一系列法案,全面废除玛丽女王时期的天主教化措施,在做一些改进的基础上恢复了亨利八世时期的国教基本模式:罗马教皇的权力再次被推翻,英国国王被确认有管理英国教会的最高权力;爱德华六世时期的《四十二条信条》经过修改更名为《三十九条信条》颁布;1552年的祈祷书再被剔除了一些过分的新教色彩后重新颁发。值得注意的是1559年诸法案中包含的反对外来干预的条文,规定自此往后“任何外来的君主、个人、教士、国家或无论教俗的当权者,都不得在本国内使用、享有或行使任何形式的权力,包括无论教俗的司法权、优先权、职权、超越权或特权”,这表明,伊丽莎白一世初年的宗教处置实质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对外政策宣言。
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英国不愿卷入欧洲大陆宗教纷争而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体现了英国人作为群岛居民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我们不属于欧洲”的相对独立性;而改革后英国人接受了英国国教并以此为傲,则体现了英国人因其岛国地位产生的优越感和排外情绪注重保持自身的特色。
二、海盗活动
保持自己的个性且相对独立于大陆是岛国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个特性则是面向海洋的发展。
居住在岛国的英格兰民族应该具有某种在海上生存发展的天分,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从海上征服该地并定居下来的人。最初英国海盗集中在英吉利海峡,慢慢向热带水域扩展,以抢劫西班牙的非洲海岸为目标,女王以各种手段支持海盗抢劫西班牙船只、掠夺西班牙殖民地。其一,在政治上保护英国海盗及其活动。譬如,西班牙使者要求绞死英国大海盗德雷克(Francis Drake),而伊丽莎白却把他提升为骑士。这使德雷克及其它海盗组织的活动具有合法性。女王还下令保守一切有关海盗集团活动的秘密。她的秘谕传送给凡是海盗德雷克可能登陆的地方的保安官,命令它们秘密保藏海盗德雷克运来的财物。此外,女王还以官方身份向西班牙政府表示歉意、遗憾,但对海盗却不加以追究。其二,女王采用了股份公司形式,掩护海盗活动。由于女王、宫廷显贵和国家要人都参加这个公司,西班牙使者无理由对股份公司进行追究,英国海盗以合法的股份公司作掩护,更加放肆地进行抢劫活动,股份公司成为英国女王对付西班牙的重要武器。掌管海军财政的霍金斯认为,女王政府对海盗活动的支持,使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为英国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充足经费,使英国政府能执行比较强硬的外交政策。
总之,16世纪后半期,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最大的海盗,她不仅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鼓励英国人参与到这种掠夺活动之中,而且自己也积极加入到其中,被称为“海盗女王”。英国的海盗活动与英国人强烈自信心和种族优越感,崇尚大胆冒险与孜孜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英国选择了海盗来谋求英国的发展,这不只是为了经济上的财富需求,也不只是为了政治上反抗大国需要,它还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必然谋求海外扩张的需要。
三、英西战争
英国人的反西班牙情绪主要源自两个深刻的因素,一是海外殖民与贸易方面的冲突。当英国人的岛国民族意识觉醒及向海外扩张的热情高涨后,英国首先遇到西班牙这个已在整个西半球建立了巨大优势的霸主。宗教矛盾是英国人敌视西班牙的另一因素。16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宗教冲突日益激化,英国人的宗教意识逐渐增强,大部分英国人接受了英国国教原则,决心保卫他们所珍视的信仰免遭天主教势力的反扑,而腓力普二世一向自认为是正统教义的保卫者,以狂热的激情在全欧范围内推行天主教化政策。
不列颠式的“岛国心态”,使人民对岛国形成了牢固的优越感和依赖感,这种感情让英国人在具有自信、民主和开拓精神的同时,也具有排外等明显特点,使英国人形成了以稳健不乏审慎、理性而且独立、灵活却又保守、谦卑并且克制等特质为核心的不列颠式的“岛国民族性”。
岛国心态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治上,他们容易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理想观念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同时又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在文学方面,英国人富于想象并善于开拓,产生了探险文学;在生活中,英国人以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岛国无比骄傲,从而对外界表现出排斥与蔑视,等等。
总之,我们应正确认识英国的岛国民族性。意大利当代学者巴尔奇尼曾调侃式地说,当一个英国人面对“你是欧洲人吗?”这个问题,他的承认并不得意,而且无可奈何。或许正如18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亨利·博林布鲁克所说:“我们的民族居住在一个岛屿上……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是它的邻居。”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商务印书馆,1993.
[2]刑来顺.伊丽莎白一世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理性开始的时代[M].东方出版社,1998.
[4]计秋枫等编.英国文化与外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罗浩(1989—),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电子科技大学英语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