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数学认知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和游戏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以生活化、游戏化为重要原则,通过适宜的材料、有趣的情境、充分的操作、自由的交流来实现教学目标。原方案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首先,选择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在原方案中,教师选取了幼儿熟悉的夹子作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夹一夹、数一数的过程中获得正确计数的经验与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还能锻炼动手能力。
其次,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原方案的活动过程由三个有趣的游戏串联而成,包括看数字在衣服上夹夹子、听音乐比赛夹夹子、在纸盘上夹夹子,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辅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营造出有趣的游戏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原方案在第一个游戏中设计了同伴间相互检查夹子数量是否正确的环节,在第二个游戏中设计了同伴间相互比较夹子数量多与少的环节,在第三个游戏中设计了同伴间相互交流制作各种起点标记方法的环节。这样的安排能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充分地学习。
当然,原方案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第一,环节的设计没有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教师只有将高度概括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之中,才能顺利达成既定目标。
在原方案中,教师制定了两个目标,但是有一半活动环节并不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无论是“看数字夹夹子”的游戏,还是“听音乐比赛夹夹子”的游戏,其功能或是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或是帮助幼儿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均与原方案制定的目标没有内在联系。
第二,游戏规则有着内在的矛盾。
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但其前提是游戏规则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否则将会自相矛盾,不利于目标的达成。
原方案的“看数字夹夹子”游戏,既要求幼儿按数字夹相应数量的夹子,又要求幼儿在音乐声停止时就停止动作,这不仅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着内在的冲突:幼儿在操作时,既要关注数量,又要关注音乐;如果动作慢就无法在音乐停止时夹完相应数量的夹子,如果动作快则可能会继续夹夹子。幼儿有可能会因为这一规则的双重标准而无所适从。
此外,在学习环形计数的环节中,教师让幼儿自行在盘子上夹夹子。自制环形操作材料,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图形不封闭,排列有疏密,有明显的起始点,等等。总之,较难得到一个标准的环形操作材料(即间隔距离相等、没有明显起始点的封闭图形),而这显然会使后面环形计数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教师总结的时机不恰当。
在原方案的幼儿探索环形计数方法的环节,教师在提出“如何正确计数”这一问题后,仅让个别幼儿进行介绍,就直接进入了教师总结的环节。教师过早地帮助幼儿进行了归纳总结,给予幼儿主动探究的机会少,启发、引导也不够。而环形计数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本应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思考、探索、交流,并逐渐获得正确的答案。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运用多种手段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环节;要大胆舍弃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让幼儿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会等待,只有在恰当的时候作适宜的引导与提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我的设计:
目标:
1.探索环形排列物体的计数方法。
2.尝试用多种方法确定计数的起始点并记录计数的结果。
3.能借鉴同伴的好方法进行计数活动。
准备:
1.教具:纸盘夹子“花”(如图。盘子中心戳有一个洞,直径比工字钉略大。使得盘子被工字钉钉在软木板上时可以自由旋转。这样的设计可增加幼儿点数时的挑战性),集体记录单(如图),5-10的数字卡片两套。
2.学具(如图):贴有10朵花的塑料花盆、贴有9颗星星的薯片罐、8个夹子的圆形衣架、10个长尾夹做成的圈、8个风叶的风车各若干,个体记录单人手一张,黑色水笔、数字印章、印泥、小贴画、小夹子各若干。
过程:
一、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纸盘夹子“花”。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班弟弟妹妹想用纸盘和夹子做这样一朵漂亮的花,可是每个盘子上需要夹几个夹子总是数不清楚。你们能不能帮弟弟妹妹数数呢?
二、学习环形排列物体的计数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判断的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盘子上一共有几个夹子?(幼儿相互交流。)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点数。
师:同样的一朵花,怎么数出来的夹子数量不一样呢?到底有几个夹子呢?
(教师应选择前面报错夹子总数的幼儿上来点数。以便将幼儿在点数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早地呈现在集体面前,这不仅有助于聚焦问题,还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3.教师针对幼儿的点数情况给予引导。
●当幼儿漏数或重复数时。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到底有多少夹子?他怎么会数错呢?怎么数才能不多数也不漏数呢?(幼儿交流之后,教师请这位幼儿借鉴大家交流的办法再数一遍。并引导全体幼儿确认夹子的总数。)
●当幼儿无法报出总数时。
师:你能数出有几个夹子吗?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有好办法可以数清楚夹子的数量?(教师请个别数对的幼儿来操作,并引导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4.集体交流环形排列物体的计数方法。
师:谁能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数清楚盘子上的夹子,既不多数也不漏数?(记住开始数的夹子,然后顺着一个方向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开始的那一个就停止数,每个夹子只能数一次。)
三、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
师:小班小朋友还让我带来许多东西,请你们帮忙数一数。
第一组:数数风车上的风叶有几片。
第二组:数数长尾夹有几个。
第三组:数数薯片罐上的星星有几颗。
第四组:数数花盆上的花有几朵。
第五组:数数衣架上的夹子有几个。
2.教师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今天要数这么多东西。数完一样物品后可以再数另一样。如果忘了每样东西有几个怎么办呢?(幼儿交流后,教师出示集体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是一张记录单,请你们看看上面有什么?(图片和空格)等会你们每数一样物品,就把数量记在相应图片下面的空格里。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计数的策略及记录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交流与讨论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计数的结果。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数了哪些物品,每样各有几个。(幼儿介绍时教师用数字记录在相应的标记下面,并引导幼儿集体讨论。)
师:你们数的结果和他一样吗?哪些物品的数量不一样?你们数的数量是多少?
2.教师就记录单上不同的计数结果引发幼儿思考。
师:有的小朋友数出有×个,有的小朋友数出有×个,还有的小朋友怎么也数不清楚有多少个。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在数这个物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做才能记住从哪儿开始数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引导幼儿想出多种方法记住起始点,如用手按住、用笔画个标记、在起始点贴个贴画,等等。)
五、再次操作
1.教师提出再次操作的要求。
师:现在请小朋友再数一次,争取不漏数也不重复数。你可以用自己想出的方法,也可以学习刚才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数过之后,请你们打开记录单下面的折叠部分,把这次数出的结果记录在第二排的空格里。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关注幼儿的计数策略和计数结果是否正确。
六、交流与小结
1.教师再次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计数的结果。并翻开折叠的第二排空格,将没有异议的结果用数字卡片记录在第二排的空格里。
2.集体验证有争议的物品数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再次点数,并就用标记表示起始点的不同方法进行交流。
师:这个物品到底有几个?你是怎么记住起始点的?做了什么标记?还有谁的方法不一样?
3.小结:今天小朋友不仅帮助了弟弟妹妹,而且学会了数数的本领,我们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记住从哪里开始数。这样就不会漏数和重复数了。
建议:
1.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能力对操作材料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幼儿计数的整体能力比较弱,建议将薯片罐、花盆换成雪花片等平面物体。除此之外,对物体的数量也可以进行调整,以适应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长尾夹的数量由10调整为8。
2.若幼儿没有经验。也可省去个体记录的环节。教师只需在幼儿交流计数结果时引导幼儿用数字记录在集体记录单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