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苏
摘 要:本文从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出发,分析政府、民间和外来力量的变迁过程。1997-2011年,国有经济力量趋于下降,非国有经济力量趋于上升,外来经济力量则在波动中趋于上升。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仍应大力发挥民间和外来经济力量在竞争性经济领域的作用,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支出法;经济力量;变迁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36-03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朝廷与江湖相对应。而在当今世界,朝野之分也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焦点之一。在当代中国,政府、民间与外来经济力量也屡受关注。2009年,有关学界关于“国退民进”的观点,国家统计局就在文章中给予反驳[1],但反驳依据只是包括工业、投资和国内贸易三方面数据,并不难以完全让人信服[3]。关于境外因素,一般是从贸易依存度和经济增长贡献率来说的,简单地将近年来出现的净出口贡献率为负值理解为拖累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4]。此外,撇开外资投资的影响,也不够全面。因此,政府、民间与境外三种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其历史变迁又如何?有待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但从目前文献来看,这种分析却是欠缺的。为此,本文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出发,按照国有、非国有和境外三种经济力量,分析三种经济力量的比重,进而反映政府、民间和外来力量的变迁过程。
鉴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的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数据存在缺失,因为《中国统计年鉴1997》提供的是1995年数据。因此,本文的分析始于1997年,数据时段为1997-2011年,相应的《中国统计年鉴》为1998-2012年[4]。
二、最终消费的构成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居民消费又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1997-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及其构成(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1997-2011年,政府消费占比由1997年的21.82%升至2001年的27.83%之后,基本稳定在28%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占比基本稳定在72%的水平。2011年,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重分别为71.87%和28.13%。但在居民消费内部,农村居民消费占比稳步下降,而城镇居民消费占比稳步上升(图1)。这种变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是相一致的。
资料来源:根据表1绘制。
三、资本形成的构成
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1997-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及其构成(见表2)。
资料来源: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省市数据加总而成。
表2的数据表明,1997-2011年,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稳步上升,由1997年的77.16%升至2011年的96.02%;同时存货增加的比重稳步下降,由1997年的22.84%降至2011年的3.98%(图2)。可以认为,存货增加占比的下降与市场逐步完善和信息化程度提高是相一致的,市场完善和信息化程度提高,使得存货投资期限变短、占比下降。
资料来源:根据表2绘制。
四、固定资本投资的构成
《中国统计年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有所变化。2006年起,《中国统计年鉴》将私营个体经济进一步划分为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将股份制经济进一步划分为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文目的,我们可将固定资产投资划分为国有、非国有内资和外资三部分,其中非国有内资包括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个体和其他,外资包括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1997-2011年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见表3)。
资料来源:固定资产投资总计、内资、国有、内资非国有、外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省市数据加总而成。
表3的数据表明,1997-2011年,国有部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稳步下降,由52.49%降至26.48%;外资所占比重也稳步下降,由11.60%下降到6.01%;内资非国有部分的比重则稳步上升,由35.91%升至67.51%(图3)。非国有经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内生市场力量的成长。但2009年,国有比重上升,也反映了国有经济在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作用,正是这种上升引起了“国退民进”的论争。
五、GDP成分构成的估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假定存货增加中三种力量所占比重与固定资产形成的结构一样,进而根据上述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所得比重,计算得到国有、非国有和外部三部分在GDP构成中的结构(表4)。其中,国有=最终消费所占比重×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所占比重+资本形成×国有所占比重;非国有=最终消费所占比重×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所占比重+资本形成×非国有所占比重;国外=资本形成×外资所占比重+净出口所占GDP比重。
表4的数据表明,1997-2011年,国有部分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32.13%降至26.60%,但2009-2010年,比重有所上升;非国有部分比重呈上升趋势,由59.27%升至67.9%;境外部分比重呈现波动性,1997-2001年,由8.60%降至5.07%,2002-2007年,由5.57%升至2006年的12.83%,2007-2011年,又由11.57%降至5.51%(图4)。
六、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1997-2011年,总的来说,国有经济力量是下降的,但2009-2010年,国有经济力量确实有所加强,国进民退并非空穴来风;非国有经济力量是上升的,即使在2009-2010年,也仍然继续上升;外来经济力量则在波动中趋于上升。2009-2010年,与国有经济力量加强相对应的是,外来经济力量下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应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具有控制力;同时,不断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因此非国有的民间经济力量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同时大力利用境外资源和力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上述经济力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上述历史经验。基于这种历史经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大力发挥民间和外来经济力量在竞争性经济领域的作用,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数据不支持所谓国进民退现象[N].人民日报,2010-8-2.
[2] 何伟,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之争[EB/OL].财经网,2010-8-11.
[3] 净出口贡献率为负不意味外贸拖经济后退[N].人民日报,2013-3-18.
[4] 《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2年[EB/OL].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