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隽 介爱英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特点。方法2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全部病例均符合NSTEMI诊断标准,给予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一至三天、心电监护、吸氧、止痛、抗凝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24例NSTEMI无出现恶化,好转出院,1例病情恶化经积极及合理的治疗后好转,1例发生猝死。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5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如胸痛不伴有ST段抬高(同时有血中心肌标记物或心肌酶升高),常提示相应的冠状动脉尚未完全闭塞,心肌缺血损伤尚未波及心肌全层,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下移及(或)T波倒置等,表明有尚未波及心肌全层的小范围坏死,缺血坏死累及心室壁的内层,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此类MI如果处置不当,亦可迅速进展为STEMI(ST段抬高性MI),为了防止NSTEMI进一步恶化、转变为透壁性MI而危及患者生命,早诊断、早预防及早处理是防治的关键,防止并发症发生。现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NSTEMI26例的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NSTEMI患者2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前间壁4例,下壁2例。其观察标准符合:①有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心肌标志物和(或)心肌酶的动态演变。
2护理
2.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并给于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维持有效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对烦躁不安、剧烈疼痛者可给吗啡2-4mg静脉注射,必要时5-10分钟重复,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濒死感。注意观察血压和呼吸情况。
2.2疼痛的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放射,剧烈者可给予吗啡止痛,予以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或微泵输注,以10mg/min开始,每3-5分钟增加10u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下降,疼痛发作期间密切注意心电变化、注意滴速及药物用量,做到合理用药、有效止痛、缩小梗死面积。
2.3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再梗死征象,要求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心电图的瞬间及动态变化,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及熟练掌握AMI的动态心电图变化,并应检查电极片位置是否正确、固定是否稳当,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并记录,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及Q波的出现。
2.4抗栓治疗的护理NSTEMI患者血栓成分主要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治疗的主要措施是积极抗血栓形成,抗缺血治疗,因纤溶药物不能溶解血小板血栓,甚至还激活血小板,对治疗不仅无益还有害,不推荐应用。目前常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是NSTEMI治疗的基础。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的防治。
2.5生命体征的观察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压下降,休克也是严重危及生命的重要因素,肺水肿、呼吸困难是病危的表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发现异常情况的客观指标,应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6排便的护理用力排便是诱发本病的诱因之一。宜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蜂蜜水,适当进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适量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排便,对便秘者可及时应用开塞露,注意排便时要有专人守护,防止意外发生,必要时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后再排便。
2.7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病人表达内心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慰病人,解除紧张不安情绪,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3护理体会
3.1提高认识、强化观念、防止病情恶化一般NSTEMI较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较低,而易使医务工作者对NSTEMI病人的病情变化的警惕性下降,疏于防范,滋长惰性心理,在临床上NSTEMI住院病死率较低,但其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远期病死率则较高,其住院期间病情恶化、转变为穿透性心肌梗死及发生猝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认真护理、合理预防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保证。
3.2注重抗凝、不宜溶栓目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因处理方法不同于Q波性AMI,而类似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类患者不宜溶栓治疗(溶栓药物有诱发心肌梗死的危险,不推荐应用)(284页内科学),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将UA及NSTEMI的诊断治疗合并进行讨论。
3.3预防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保持情绪稳定,教会自我监护及急救方法,适当参加体力活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定期体检、定期复查,合理用药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