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波
【关键词】休克病人;监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52-02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病态综合征,休克可以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有效血容量不足以及组织血流量灌注减少,继而导致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及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病情险,死亡率高。针对这种多脏器功能受损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多变的临床表现,决定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护理工作人员高度的精神集中,全面细致地、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以提高休克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1生命体征的监护
1.1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标志,正常体温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活动,保持体内各种酶类的活动,尤其是皮肤温度变化客观反映着微循环障碍的程度。
1.1.1皮肤色泽皮肤发凉且苍白、发绀,提示微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末梢与躯体皮肤间的温差大,提示休克在早期呈轻度,温差小则提示休克在中晚期呈重度;仅指趾端发凉为轻度休克,发凉范围内指趾端延至肘、膝为重度休克;全身冷厥或出冷汗,腋下温度低于36℃,休克多处于衰竭状态,应迅速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1.2体温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往往出现在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早期;腋下体温低于36℃,往往为休克晚期或重度休克;肛温与腋温差大于3℃,提示末梢血管收缩,血容量不足,应补充血容量扩血管药物;当温差大于1℃时,提示血容量已补足,可能随时过量,应补慎或勿再补血容量。
1.2脉搏休克病人脉搏频率及强弱变化,不能反映休克程度,但对并发症有监护意义。
1.2.1脉搏大于120次/分,提示心输出量减少,见于休克早期或心衰;脉搏大于160次/分,且有间歇或脉搏短促,多见于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纠正心衰抗心率失常保护心肌药物。
1.2.2脉率由快变慢,脉搏小于60次/分,且细弱或触不清,提示收缩无力,心力衰竭;脉率由快逐渐变正常,提示血容量已补足,心输出量增加,休克好转。
1.3血压血压变化是诊断和治疗休克的主要指标,尤其是脉压差变化,意义更大。要根据休克程度及时监测血压,休克纠正前应每15-30分钟检测一次,直至休克症状得以纠正,休克早期首先表现为脉压差减少,晚期血压才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30mmHg,提示为轻度休克;若失血性休克失血量在1500ml以上,收缩压低于8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提示为重度休克;失血量约在1500-2000ml,收缩压低于60mmHg,甚至为0,提示为极重度休克;失血量约在2500ml以上,收缩压突然升高,高于正常水平,提示并发脑水肿,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快速脱水,降颅压治疗。临床上常见20%甘露醇250ml,30分钟内快速静脉注入,同时给予纠正酸中毒。
1.4呼吸呼吸变化对休克病人监护意义不大,但能反映缺氧程度。呼吸大于24次/分,且深,提示缺氧或酸中毒;呼吸大于40次/分或出现抽泣样呼吸,提示休克晚期或衰竭期;呼吸频率深浅度均发生变化,且有间歇提示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甚至导致呼吸骤停,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症,应给予吸氧,呼吸中枢兴奋剂。
2意识
神志变化反应休克程度和微循环障碍程度。
2.1意识清晰,反应良好提示无明显的微循环障碍,休克程度较轻,若为失血性休克,失血量在1000ml以内。
2.2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提示有微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缺氧休克为中度,失血量在1500ml左右。
2.3病人出现烦躁不安,谵妄,抽搐提示微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严重缺氧,休克较重,失血量在1500-2000ml。
2.4嗜睡,提示休克程度很严重,血容量严重不足,严重脑缺氧致中枢抑制,失血量在2000ml以上。
2.5昏迷,提示休克处于衰竭状态,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脑组织缺氧并出现DIC。
3瞳孔
瞳孔的改变,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和昏迷的程度,瞳孔缩小,反应迟钝,提示休克并发急慢性肾衰;瞳孔由小变大,对光反应消失,提示休克恶化;两侧瞳孔不等大,提示休克并发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给予降颅压。
4尿量
为了观察休克程度及肾功能,需留导尿管,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尤其要记录每小时尿量,正常成人45-65ml/h。尿量20-30ml/h,提示血容量不足;尿量少于20ml/h,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同时要详细观察尿的颜色性质,比重,酸碱度等情况,为临床补液提供依据。
根据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尿量、皮肤黏膜、色泽等观察,确定休克程度,判断休克类型,实施就地抢救,注意保暖,继而采取一系列抢救程序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