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国
余自幼虽体弱身虚,但因喜读武侠传记,遂幕侠义之风。常思习武以行侠于天下。时因年幼又无师可循,此志终不成。
及长,因读书成癖不尚体育,乃患肺结核之症。为冶肺疾,而赴天津柳林疗养院。于此间得遇恩师杨立德先生。经师兄崔继荣介绍,即向恩师习艺。以治病健身,亦了余习武之夙愿。自此追随恩师左右达30余载,从未间断。
思师人品拳艺但佳。有联赞曰:“坦坦君子能行人我双空相,玄玄拳艺可达身心两忘功。”信哉斯言
得遇恩师是余三生之幸。经恩师多年精心教授,余于习拳之道略得门径。深知此术实乃健身之灵丹,修身之宝筏,防身之秘术。此绝非虚妄之语,实余多年之体悟也。今将习拳学武之道概述如下供同好参考。
一
欲习拳学武,而应知武术之真意。余以为武术乃是一种能修炼出人体潜能,并使之应用于修身、健身、防身之中的一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所谓潜能,主要指人体之元气。元气乃造化之源,性命之根,气旺神足者生,气虚神疲者病,气散神无者亡。习武是否能练得气足神旺是练习者有成与否的重要标志。
先辈对于习武应炼气之说多有论述。如:
“丹田者元阳之本,气力之府也。欲精技艺必健丹田”(见刘文华《形意拳术抉微》)。
“柔术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见尊我斋主《少林拳术秘诀》)。
“设养气不成,纵练得全身武艺,拳术精通,十八般兵刃谙熟,实等于花拳绣腿,而于宏旨无关。仅可演戏于舞台。”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天地万物之生,亦均莫不有气机。是故练武功者,必须先从练气入手”(见张庆林《练气行功秘诀》)。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强体壮,打拳自胜人一筹”(见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二
习拳亦应明理。理事双融,其功乃成。故习艺者应广涉拳谱,博读百家。武界前辈,所留拳谱,皆先辈真实体悟,甘苦之言,诸如:《拳意述真》、《内功经》、《意拳正轨》、《形意拳术见闻论》、《传捶十要》、《形意六合拳论》等皆谱中之珍品。
老拳谱文简意深,晦涩难懂,知字意易,明道理难。需结合实践反复解读,方能将其理得之于身。若浅尝辄止,未深解其意,便斥为迷信、无用、不科学等等,实是自愚愚人,庸俗之辈耳!
习谱之弊多为倒果为因,“形”“意”不辨。如“气沉丹田”本是习拳之效果,而将其列为习练时的要领规则。此倒果为因也。“气沉”本是一种感觉(意)而理解为吞气(形)入腹,此形意不辨也。此种南辕北辙,错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误尚有多种,篇幅所限,故不多述。望习者鉴之。
三
拳术内容涉及广泛,释道儒医无所不包,欲解其意必博读百家,乃能奏效。
佛门以缘起性空为基,解译宇宙世间之真理,修心之术离此无成。
道教以无为为根,涵养元气,其法精密,欲积精养元,除此无能胜者。
儒门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纲,欲圆融世法,修身齐家舍其难为。
中医以天人合一为本,详解人体生理,欲求健身之道,唯此为真。
武术正是吸收了释道儒医各门之长,才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才能有修身、健身、防身之功效。如欲达既有精妙超群之武艺,又具教授传习之能事,不广学博闻,绝无可能。
凡世间百艺能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者,无深厚的文化底蕴,实难达到,习武亦然。
四
武艺之学,虽门派森立,形式各异,然其以练气为宗之理一也。故其习练之法,亦有序可循。概而言之可分为四。
一曰柔化通经。此步以松柔的拳式功法为主,使人体由后天僵硬死板之躯,易之为柔和松畅之体。遂使身中经脉畅通,而培元练气之基固矣。
二曰培元练气。此步功通过松柔匀整之拳式、桩法练习,而使元气由散到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虚到实,渐达气足神旺,身强体健,内力沉实之功效。
三曰炼气达化。此步功是于松静中,随气动而意动形随练习各拳法,渐达气意力合一之功效。
四曰固阳返真。此步功,以动功、静功相济练之,使元气坚实不散,且运使灵妙而神之,渐达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无动不是法,无法不是拳。所谓返还先天自然真意之境。
以上四步,不习气练拳者,自不必言,凡以练气为宗者,无出此四步者。然以何种形式练习,自是各家有各家之长罢了。
五
欲习艺者必寻师引路,方不会入歧途走弯路。所谓:“欲知上山路,需问过来人。”
古有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之说,此说虽不甚确,然寻师之事实应慎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倘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师,将贻误一生,岂不悲哉。
寻师必寻明师,明师者,明理之师。明武艺之原理,明做人之道理,明育人之教理。具此德者,必是淡泊名利,清明豁达,温良恭俭,谦虚和善,侠义豪爽,且能以高超技艺拯恶扬善之士。其必能传武艺之真诀,教做人之根本,依人之不同秉性根基而应机施教。得明师者何愁武艺不成。
前所言习武必炼气,练气必赖有形以松静求之;练拳必明理,理明事达,艺近纯青;习艺必寻师,明师引路,事半功倍。等等数则,皆习武必具之条件。亦余多年之心得,非随意而谈。仅供同好参考。谬误不足之处尚望同好斧正,与其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