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
大受好评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老虎跻身在茫茫大海的一只小小救生筏上。食物淡水的短缺和对未知的茫然都先可以抛在一边,派眼前最急切的生命威胁,除了那只孟加拉老虎的利齿之外,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巨鲨。
我们都很清楚鲨鱼会吃人,但是就在一百年前这句毫无疑义的话就像天方夜谭。20世纪初曾有一位美国百万富翁悬赏500美元,以搜索活人被鲨鱼攻击的证据,但是很明显的,没有人有资格领赏。1916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宣布“在美国海岸没有被鲨鱼袭击的危险”。这句话大概被鲨鱼们当成了某种挑衅,就在这一年的夏天,鲨鱼袭击了多位在海滨或溪流游泳的旅客,使五人遇害。
虽然这些鲨鱼袭人案有着充分的证人描述,但是科学家们却表示怀疑。那个年代的专家们都在博物馆和实验室里工作,整天的工作就是解剖和分类鱼类,那些标本小得可以塞进糖果罐里。他们了解鲨鱼每一根神经和血管的走向,但却说不出这些鲨鱼居住在哪里,独居还是群居,习性怎么样。
有些英勇的科学家决定大胆地跳入海中,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鲨鱼。在现在这个潜水已经普及了的年代,我们很难理解这伙人所冒的风险。他们使用的是铁桶一样的潜水头盔,自制的脚蹼,而在他们下水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海里的那些从未遇见过人类的鲨鱼会对他们做出什么反应。他们险些把年轻的生命交代在那里,幸好,在最后关头有一个人吼了一嗓子,三条鲨鱼扭头就游开了。
这声尖叫成为了这群业余潜水员面对鲨鱼时的自卫手段,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被认为用于对付鲨鱼的手段。不过很快就被后人亲身试验以否认了:尖叫声对鲨鱼而言并没有明显的用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飞行员掉进大海,很多水手被迫舍弃沉船。那个时候的人对鲨鱼的构造已经十分清楚了:它们的5000颗牙齿排列成五到六排,层层叠叠,每当外层的牙齿脱落,里面的牙齿会向前移动以替补空缺;为了保持牙齿的锋利,一只鲨鱼在十年内可以换掉两万多颗牙齿;这5000颗獠牙每颗都像锋利的匕首,能够轻易咬断手臂粗的金属棍;它们的皮肤上布满尖锐的细齿,其锋利程度足够直接用来打磨最坚硬结实的木料。
有敏锐的海军研究者指出,对被鲨鱼肢解的恐惧让这些迫降的飞行员和沉船的幸存者士气大跌。这时候对如何驱走鲨鱼的研究才真正被提上议程。
科学家们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找到一种化学物质,能够将它们撒入海水,在漂浮者周围形成一道化学屏障。要能驱赶一种生物,毒药当然是首选。研究者试验了次氯酸盐、军用毒剂和氰化物——完全忘记了这些物质同时也会伤害人体。而且因为海水不断翻滚稀释,没有什么物质可以保持很高的浓度。
人们观察到,有些鲨鱼会避开腐烂的死鱼。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尸内是不是存在着什么物质使鲨鱼感到不愉快。一种叫作乙酸铵的物质被提取出来,人们往里面添加了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又加了一些染料,想模糊鲨鱼们的视线。美军在所有救生筏和救生衣上都装备了这些混合物,还贴上了大大的“驱鲨剂”标签。直到战争结束很久之后,美军才承认这种驱鲨剂中乙酸铵的作用还没有染料来得大,但是它的确给军人们提供了莫大的心理安慰。
1964年,著名的生物学家、人称“鲨鱼女士”的尤金妮亚·克拉克发现,鲨鱼尝过摩西鳎之后会厌恶地吐出来。摩西鳎也称作豹鳎,身上长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是比目鱼的一种。经过解剖发现,豹鳎体内共有240个毒腺,一旦受到生命威胁,就会迅速分泌出致命的毒液。这种乳胶样的毒液形成一层防护圈,效果可以维持28小时以上。这种比目鱼是目前为止人类唯一知道的“鲨鱼克星”。有人提取了这种毒液制成一种“注射器枪”,可以把毒液射入前来冒犯的鲨鱼的口里。测试在1991年举行,这验证了这种注射枪的确有效,但是要想精准地射入鲨鱼的口中实在太难,试验者必须离鲨鱼的口吻非常近,只要判断稍微出错,他就会因此丧命。
除了化学物质之外,还有人寻求物理的方式以躲避鲨鱼的血盆大口。“注射器枪”发明人的一个朋友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约翰逊袋”,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塑料大口袋,顶上的袋口是一个黄色的充气垫圈。人站在口袋里,脑袋露出垫圈之外,还可以观望外面的鲨鱼。设计的原理是大口袋可以隔绝人的体液,使它不至于流到海水中招揽鲨鱼;同时人在这枚口袋里可以放松身体,不会拍打海水,也就避免向鲨鱼传送水纹波浪的信号。约翰逊发明这个装置之后,就下到鲨鱼馆里测试效果,虽然他被鲨鱼团团围住,但是没有受到攻击。
对鲨鱼的研究进行了那么多年,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驱鲨方法,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百试百灵,鲨鱼们的脾气就像它们的踪迹一样令人捉摸不定。《食人鱼的故事》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水手困于救生筏中,被鲨鱼追逐。他试遍了筏上生存手册里描述的一切办法,但就是赶不走鲨鱼。绝望沮丧中他把手册撕成碎片,抛进了海里。没想到鲨鱼紧跟着碎片离开,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质疑《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派最大的生命威胁鲨鱼最后似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很不合理。但事实上,这真的挺合理。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