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到寒暑假,未成年犯罪案件都会增加,其中,大量城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与城市中的黑网吧存在关联。本文从留守儿童,城市流动人口等方面归纳总结城市流动未成年涉及网吧犯罪特点,分析网吧在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形式及作用,深入探讨抑制网吧诱发城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网吧;城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几个特点,具体表现有犯罪主体低龄化,文化水平低下。近五年数据显示:涉案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犯罪中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约占52.6%,其中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且14岁以下低龄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犯罪类型多样化,侵财性案件突出;犯罪行为连续化,流窜作案特征明显。由于流动人口未成年人多数居无定所,犯罪后为避免被发现,防止"一人被抓,牵出一串"的危险,他们多采取跨地区、跳跃式流窜作案方式,据五年来数据统计,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跨区作案比例高达35%,形成作案区域不固定,活动范围广,作案跨度大等特点,一旦得手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作案高达数起甚至数十起;犯罪性质暴力化,危害程度加大。由于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发育期,犯罪时常表现出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一旦受到外界影响,极易偏激、冲动,行为不计后果。
一、网吧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未成年人的不成熟性及法律意识淡漠。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对一切事物都有模仿和接受的天性,而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他们能够寻找到更多的精神寄托,让他们忘却现实中的不满。而迷恋网络的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色情、暴力等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极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冲动。同时,未成年人接受法律知识教育较少,法律意识淡漠,导致他们中一些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浑然不觉。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在未成年人罪犯中,多数未成年人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满,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动辄就打骂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回家,留宿网吧,沉迷网络游戏。另外,一些家长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殊不知,这种物极必反的做法不仅没有阻止孩子远离网络,反而助长了他们上网的欲望。孩子一旦痴迷网络中,便难以自拔,而由于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无钱支付上网费用,强烈的上网欲望一旦无法得到满足,便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阴影。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占到了50%以上。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且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只好在网络上寻求安慰。
(四)部分未成年人不满足家庭条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些未成年人家庭条件较差,致使他们较早辍学打工。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收入低的工作,而且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较少,致使孩子在打工之余没有精神寄托,只好寄托于网络,最终走向犯罪。
(五)相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及一些“黑网吧”的存在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一些网吧经营者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对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有关规定视而不见,为未成年人上网大开绿灯,采取各种隐蔽方式逃避执法检查。一些“黑网吧”的经营者更是唯利是图,以提供色情、暴力等游戏来吸引、坑害未成年人。而在网吧的管理上,也存在着“多头管理、难司其职”的现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各管一段”,结果是谁都在管,实际上谁都管不好。加之目前的网吧管理以专项治理为主,即在一段时间内,由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联手对网吧进行大规模的清查整顿,这种“狼来了”的监管方式,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不是长久之策。在专项治理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网吧违规活动的普遍回潮。
二、预防网吧诱发未成人犯罪的几点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理性化。家长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上网,既不能一味强制性禁止,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正面引导,教育和帮助孩子做到科学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比如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和可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着手,传授孩子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不轻易将个人信息在网上发布,正确看待网上交友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电脑,让孩子在家上网,远离网吧,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另外,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尤其是离异父母,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青少年网络教育,在对网吧的管理上,应制定一系列长期有效的措施,建立网站网吧监管的长效机制,避免“间歇性”的查处带来的回潮现象。应定期组织网络经营者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意识。另外,建议向社会公开招聘网吧义务监督员,随时巡查网吧经营状况,如发现网吧违规行为及时向当地管理部门举报,建立起流动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宣传。司法机关应加强与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对未成年学生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法制讲座、模拟法庭及旁听庭审等方式,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融入典型案例中,积极引导未成人正确对待网络,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力影.关于易产生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类型分析[J].神州,2011(14).
[2]郑成功,李益明.城市化进程中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02).
[3]冯瑶.浅谈前科消灭制度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现实意义[J],企业导报,2011(13).
[4]钟敦雄.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0).
[5]陈嫡,罗玉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构建学校与社区联动机制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07).
[6]齐一雪.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特点及成因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7]张敏.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平衡问题研究[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赵艳娟,现在郑州华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