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星
初中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几乎是每次课堂都包含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阅读面窄,知识面小。阅读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进化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就只是从文章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而是同时也意味着将个人思想和经验融入其中,并寻求共鸣的过程。而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就很难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知识转化能力弱。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进行阐述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对文章基本思想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是需要对文章的更广泛意义进行解读和消化。而初中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在知识的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想象空间有限。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进入语境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读者有宽阔的思考空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而初中学生虽然想像力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找不到想象的途径,以致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章表面内容,无法进一步升华。
阅读是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包括了基础知识,分析水平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如何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有多方渠道。
(一)依据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十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二)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知识的转换。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把握句意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正确领会含蓄的语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基础。理解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但也有许多词语,不仅是某种含义的抽象概括,还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或形象性。所以,善于体会感情、补充形象,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又一种方法。
联系语境,就是联系上下文;反复筛选是就是对一句话中哪个词语更有助于把理解导向深入要经过筛选,而且有时要多次筛选。这也就是说,孤立地只看到一句话,是难以确认关键词语的,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一定的综合了解以后才能真正把握住关键词语,而且随着综合了解不断深入,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也可能有所调整。
稳定注意,就是要对某个关键词语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必得让这个关键词语真正在头脑里打上很深的烙印,不仅通过它唤起上下文中有关内容的印象,而且有时还要唤起某些前景知识的联想,这时对它的理解便会不断深化。
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抽象”就是不具体,所以,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之具体化,不过,这种具体化是需要通过阐发来实现的。这就是要求读者能遵循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对抽象语句的含义作出正确的阐述与合理的补充,完善、丰富自己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闪趣是提高阅读效益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壮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第一、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第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第三、保证阅读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第四、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范本,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和人生启迪。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朴实的语言表现出的极大的感染力,蕴含的至爱深情,充分体会字里行间充盈的父爱亲情。教学《谈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从生长到大再到哀弱的过程,让学生从阅读欣赏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顽强奋斗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领悟出生命的宝贵与顽强。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关键。比如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来说,有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白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一”、“‘?”、“一”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白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白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作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厚积而后薄发”,阅读积累对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善于积累的读书习惯、积累的方法一是背记,多背些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扩大词汇量;二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好词好句、优美片段、经典文段等。另外,教师还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身作则.带头读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扩大读书的范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报亭等变成学生的阅读材料的来源地.使他们走进社会,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又要保证一定量的阅读,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升华。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