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校语文课程的广泛开设,追求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正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竞相探讨的话题。近年来,一种特殊的语文教学辅助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非语言符号。这一新兴教学用具的应用,加强了教师本身的气质美和风度美,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得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和完善,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油然而生。然而,这一符号工具的运用也要注意其适当性的原则,切勿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程。文章从非语言符号的基本构成出发,提出了非语言符号实际运用上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高校语文;构成;改进措施
当前的高校语文教学当中,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学趋势。而所谓的“非语言符号”,就是基于自然语言的运用基础之上的融合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系统的综合运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摒弃传统的语言符号教学,而崇尚肢体上的符号运用,如手势、表情、衣着、或是眼神等。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语言符号大得多,这是因为不少内容或是涵义有时是很难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出来的,而非语言符号的出现正是弥补了这样的漏洞,使得教师的表达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因此,非语言符号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从教师非语言符号里获得的信息来促进自身的语文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从课堂教学来看非语言符号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构成
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信息传播手段,非语言符号有着自身的构成特点。在辅助语言符号进行信息表达的同时,它也有效地起到了一定的渲染和传播作用。在高校语文教学当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到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实际应用:
1、教师的衣着服饰搭配
大学生对于色彩鲜明的衣着服饰搭配都显得极其敏感。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穿着同样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似乎教师的服饰穿着就是某篇文章中主人翁的原形,这对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提高对于教师的崇敬之意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教师的课堂手势
通常来说,人的手势动作是仅次于面部表情的人类肢体动作,且大部分大脑皮层的细胞运动都可以通过手势动作展示出来。同时,作为比较活跃的肢体语言,手势的背后所表达的含义通常都是面部表情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形状,也可以用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度,更可以用来组织课堂教学的秩序,甚至可以用来扩大文章的感染力。
3、教师的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表达上千甚至上万个思想情绪,而每一个面部表情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深刻的思想寓意。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的运用更是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也能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一般来说,经常面带微笑的教师基本都能给学生留下比较好的印象,比较容易亲近,跟学生的相处自然也是比较融洽的。
4、教师的眼神
作为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睛是见识大千世界的必要途径,同时也能通过眼神的交流来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往。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通过眼神的传递来表达某种信息。甚至一些语言符号不好表达或是不容易表达的内容都能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
5、身体语言的双向沟通
身体语言的沟通是双向的,教师既能从学生的身体语言来观察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身体语言中读出某种指令或是涵义。这既是师生之间约定俗成的一种默契,更是教师与学生在日积月累的交往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理解与情感依赖,是一种很难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交往模式。
二、非语言符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其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着重要的从旁指导作用,二者合作为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发挥了各自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非语言符号对于加深师生间的彼此理解和信赖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然而,纵观当前非语言符号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却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语文课程的实施空间变大了,人数变多了,手段高端了,而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却是越来越少,如今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化的上课工具,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又或是既定的人机交往模式已经远远代替了过去的师生交往模式,学生的注重力基本都集中在了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或是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当中,对于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改善:①教师应合理把控好教学课件的使用与实际教学的时间,力求有最大程度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方便非语言符号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②在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过程中,力求以新颖、独特、积极、向上的态度来与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课堂效率;③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非语言符号使用的默契度,这也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途径,对于紧密师生的联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④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合理掌控好这一符号的课堂使用度,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三、结束语
高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素养和学科技能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只有真正适合学生、适应课堂的教学手段才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辅助工具,也被相关学者称作为伴随语言,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并释放出特定的暗示意义,它所产生的庞大的人际感染效应也是不容置喙的。因此,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妥善使用非语言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衡量教师授课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陈祥龙,陈祥凤.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3]张雁,宇平安.浅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牟翠丽.论教师的非语言艺术与魅力课堂建设[J].文教资料,2009(01).
作者简介:何妤(1977.05—),女,四川人,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