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早在《师说》中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我们的先哲早就站在历史的高度指出了教师的重要职责,那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部分人只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了道德修养的认识。尤其是现在的家长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和健康体魄的健全,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意志品格挫折承受能力和输得起的思想的培养和锻炼,导致了孩子“不健全”的成长,对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种种现象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把“传道”即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
一、教师首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人们常把教师称为“为人师表”。古圣先贤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则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教师表率作用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师表形象呢?作为现阶段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要有高度的正义感,强烈的是非观念,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善于合作的人,这样才有可能给学生以多方面深刻而有益的影响,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总结提高,更是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的必由之路;另外,经常开展不同范围的切磋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增益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抓住课堂的主阵地,发挥其“传道”的作用
如何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应这样做: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仪态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
三、指导家庭教育是“传道”必不可少的环节
很多做父母的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提高上,但是不少家长不懂这一点,而把精力与重点放在智力因素培养上,以致简单粗暴、过分溺爱、宽容放纵等等,从而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粗暴等心理障碍,缺乏坚强意志、良好习惯、高尚情操,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在校内能勉强接受教育,回到家中就我行我素,形成心理上的双重人格。学校有必要利用家长学校开办家教指导班,有组织地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形成良好的家教思想,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组建家长委员会,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其形成合力。
四、优化环境,净化心灵是“传道”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道德品质无时不受环境影响,被打上环境的烙印。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对他们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学校应优化校园环境,老师则应优化教室环境,利用环境发挥陶冶作用。首先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自己精心设计教室环境,使教室环境典雅大方、舒适、得体。班主任还要创设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平等、友好的关系。使班集体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班风,从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在班集体中是一种快乐。学生现在学会了优化教室的“小环境”,将来就会去优化社会的“大环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技传播的圣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成功的教育能净化学生的气质和人格。因此,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去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使德育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时发挥重要作用。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道德人格的教育,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转化为自我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环境,需要老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德育途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方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为只有切实提高教师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一代新型接班人。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三道岭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