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胡适

2013-04-29 00:44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诤友胡适蒋介石

导语: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论述、书信、日记;他是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伟大人物;做学问方面,他提出了“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的观点;做人方面,他则提出“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的见解;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他,就是胡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的世界,去领略胡适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胡适·傲岸风骨】

胡适的选择

□萧三匝

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拥抱还是抵制?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在专制社会,知识分子只能是依附者;在民主社会,知识分子已经走下圣坛,拥抱还是抵制权力成了一个伪问题。最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转型社会的知识分子。

鲁迅的选择是跟当局对着干,直到死,他还“一个都不宽恕”。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批判大于建设,他深刻但不明晰,他并没有给混沌的时代指明方向。

蒋廷黻、翁文灏的选择是加入政府,改造政府。在他们这些“好政府主义”的实践者看来,与其痛恨黑暗、批判黑暗,不如冲进黑暗,做一个燃灯者。这些人善良、热忱、能干、不同流合污,但“好政府主义”的幼稚注定了他们试图改造政府的努力终将失败。

胡适的选择却很特别,他在大方向上不反对国民党政权,但他终生不愿当官,他看重的是知识分子独立发表见解的权利。他宁愿“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而拒绝加入政府。他有意识地承担起了启蒙思想家的责任。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一再拒绝最高当局的延揽是需要勇气的。要知道,早在1933年,汪精卫就曾邀请胡适出任教育部部长;1947年到1948年,蒋介石先是邀请胡适出任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后又邀请他参加总统竞选或出任行政院院长,但都被他婉拒了。试问,有几个读书人能顶得住如此诱惑?

胡适的选择被政治反对派解释为“小骂大帮忙”。但何为“小骂”?胡适在1929年国民党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接连批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称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叶楚伧是“反动分子”,惹得国民党上下一片讨伐,教育部部长还下达了对他的警告令,这是“小骂”吗?1953年到1954年,胡适不断发表文章向政府争取言论自由,以至于后来蒋经国控制的“国防部总政治部”印发了《向毒素思想总攻击》的小册子,诋毁胡适是共产党的“帮凶”,这是“小骂”的结果吗?1960年,《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以“涉嫌叛乱罪”被台湾当局逮捕当天,胡适就直言当局此举“恐将腾笑世界”,这又是“小骂”吗?

胡适是官宦人家出身,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他也不是没有过丝毫纠结,但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人生定位?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是自由主义的信徒。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是不可能加入一个不民主的政府的。

考察一下胡适一生的交际圈是别具意味的。翻遍《胡适年谱》,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知识分子领袖,他一生与知识分子来往最多,其次是与国民党高层颇多交流,但几乎从无和新兴的企业家阶层交往的记录。抛开中产阶级而欲求民主、自由,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大概就是胡适的局限吧。

(选自《中国企业家》2013年1月7日)

新视点

文章紧紧围绕“胡适的选择”进行阐述,通过将其与鲁迅、蒋廷黻、翁文灏的对比,强调胡适的选择“很特别”。那么,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从文中来看,所谓的“特别”无非是他宁愿“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关注国内政治而又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因此,他一再拒绝政府多次的招揽,显示了一个自由主义信徒的傲岸风骨。

【胡适·优雅温和】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胡适与鲁迅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独立知识分子的代表,然而二者的性格、文风却形成了温和宽容与激烈不宽恕的两极。

胡适也反封建,却不过度否定传统文化;胡适也反对专制,却没有与专制主义者蒋介石势不两立;胡适也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却与民国政府保持着合作;胡适也常常批评蒋介石,却与蒋成了终生诤友;胡适也倡导自由恋爱,却与媒妁之言的小脚夫人相伴终生。如果把鲁迅比做峭拔险峻的山峰,便可把胡适比做平静广阔的大海。谦谦君子、儒雅绅士的胡适崇尚改良,对激烈的革命抱以审慎的态度,他的一生都在向蒋介石谏言,希望以温和、渐进的方式促社会进步。

民国初年,回国不久的胡适就在《新月》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严厉批评民国社会缺乏人权、缺乏法治的状况。随后,胡适又发表了《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和《知难行亦不易》。几篇文章发表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侮辱本党总理,诋毁本党主义,背叛国民政府,阴谋煽惑民众”为由,要求中央拿办胡适,北平、天津、江苏、青岛等地也有类似提议。

1932年11月下旬的一天,胡适在武汉第一次见到蒋介石,第二天晚上,蒋介石又派秘书专程接胡适共进晚餐。晚宴上还有顾孟余、陈布雷、陈立夫等人,胡适没有与蒋单独谈话的机会,他送给蒋介石一本《淮南王书》后,便早早离去。胡适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之大成。他送此书是想向蒋介石传达无为政治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君主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这便是“众智众力”的方略,颇含有民治的意味。相反,一个掌握大权的人如果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对老百姓并不是一件好事。

1952年11月胡适应邀回台湾讲学,蒋经国代表蒋介石前往机场迎接。几天后,他给实施威权政治的蒋介石的“见面礼”是在一个茶会上发表演讲强调,“民主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言论自由。”

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送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一个坚定的崇尚自由,反对独裁的人却能与独裁者保持了这样的关系,这便是胡适,这便是胡适性格,胡适风格不激烈,不嚣张,不轻言破坏,优雅容忍,又不委曲求全,这便是胡适不喜欢、不肯委屈书房的深层缘由吧。

(选自《读者》 2012年第17期,有删改)

新视点

文中,作者从性格的角度解读胡适,展现了一个温和宽容的文人形象,让我们对胡适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文章首先把胡适与鲁迅进行对比,表现了胡适思想中矛盾的一面。然后列举事例说明胡适与独裁专制的斗争:胡适反独裁反专制,却不反蒋,因而没有受到蒋介石的打压,甚至与蒋介石成为诤友。文末点题,总结了胡适的思想特点。全文叙议结合,评价公允,是一篇很好的人物述评。

猜你喜欢
诤友胡适蒋介石
《胡适》
诤友难得
人生得一诤友足矣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蒋介石阅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