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万里纵观原本山川 植物学活字典吴征镒 立宏志深究极命草木 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3-04-29 00:44:03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植物学昆明植物

王渝生

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植物学家和教育家吴征镒院士(1916.6.13—2013.6.20),原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出生于江西九江,成长于江苏扬州,立业于北京,成就大业于云南昆明,2007年91岁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5个兄弟中,有3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1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孩提时代,吴征镒的最大爱好是一个人在家里的后花园玩耍。那时他才五六岁,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长大些开始读书了,吴征镒最爱读的书是家里收藏的一本清代人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他对着这本书的图谱,去花园里“看图识物”,认识那些以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乐在其中。还采集了100多份标本,从此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哪会想到,就是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吴征镒童年时先入家塾,1929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7年本科毕业,并在毕业后留清华任助教,其时年仅21岁。

“七七事变”后,随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吴征镒被云南这座“植物王国”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吸引,埋下了他日后长期定居昆明的伏笔。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1940—1942年,吴征镒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景钺教授,学业上大有长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34岁的吴征镒在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同时还兼着行政职务,有时开会会间休息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1955年,吴征镒不到40岁就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夏,42岁的吴征镒举家搬到云南,就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达55年“立志立题、殚精竭虑、上下求索”的生涯。即使在“文革”中受冲击等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吴征镒也没有放弃对植物的研究工作。那时候,吴征镒被剥夺了工作权,而在他被强迫去昆明郊区黑龙潭田间劳动的时候,白天,他在锄地时记下看到的各种植物,晚上回到小屋后就赶紧悄悄写出来、归类,就这样完成了9万字的《昆明黑龙潭地区田间杂草名录》。

改革开放后,1979年吴征镒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7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最古老的植物区;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贡献。

吴征镒是《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是中国首部植被专著,全套著作共5000万字,并有5000余幅图版,记载了301科、3409属、31155种植物。可以说,该书为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簿”,基本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中国植物志》工作于1959年启动,2004年全部书稿编辑完成出版,历时45年,吴征镒作为主编,全程参与、领导,完成了全套著作约三分之二以上的编辑、研究任务。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出版在国际植物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植物走向世界极为关键的一步,提高了中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2006年,90岁高龄的吴征镒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著名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启了中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章。

2007年1月,91岁高龄的吴征镒又接受《中华大典》主编任继愈的委托,担任国家编纂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并且兼任《植物学分典》主编。其时,吴征镒的眼疾已经很严重了,家人反对他参与这项繁重的工作,但是吴征镒说:“我不做,谁来做?”他说只要有生之年,他都要工作下去。

资料显示,以吴征镒名字命名的植物有3种,分别为征镒冬青、征镒卫矛和征镒麻。而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吴征镒的名字与天地同在。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在吴征镒的眼里,植物王国是一个诗意世界,人与自然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他用一生践行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精神。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语出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是昆明植物所的奠基铭,也是中国植物学者的毕生追求。吴征镒题写的这8个字正静静躺在植物所足球场边的一块清石上,而这8个字也恰恰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作为教师,吴征镒经常向学生解释“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8个字的意义。他希望青年学生能抵挡住现代社会的浮躁风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但却好像始终鲜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储存那么多的信息在脑子里。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都这样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时,他脑子里记得的文献出处,助手去查时往往一丝不差。

“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吴征镒集邮纪念封上这句话,是吴老的名言,他以此为一生事业的座右铭。

1个月前,吴征镒逝世的消息传出,网上一片悼念之声。一位云南大学的网友在网上留言道:吴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云南大学担任教职,我们荣幸吴老的事业与云南大学结缘。他长期在云南工作,指导并见证了我校生物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与我校老一辈生物学家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指导和帮助了我校教师的发展。即使在晚年,还应邀担任我校创立的《生态科学进展》书刊的顾问,并深得吴老的无私帮助和指导,为我校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我们永远缅怀和感激吴老作为校友旗帜、作为前贤巨匠、作为泰斗恩师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他的业绩、他的事迹、他的品格不仅赢得了我们的衷心爱戴和敬仰,也将永远激励我们学院全体师生和后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把生命科学进一步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植物学昆明植物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 11:16:00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古今农业(2021年3期)2021-11-20 06:03:42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昆明美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中国(韩文)(2018年6期)2018-06-25 07:10:44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