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敏
一棵树如果拥有了笔直的主干,就拥有了挺拔的美。如果能在笔直的主干上旁逸出些许柔枝嫩条,这种美就更显盈盈满目了。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条直奔教学目标的主线。如果能在这条主线上合理地运用一些穿插的艺术,将使语文课堂更显活力,更为有效。
所谓“穿插”,是指沿着主线,在教学中插入与教学内容不直接相关,却能促使教学目标更好落实,实现课堂优化的教学手段。
一、穿插的运用
(一)借穿插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一堂课,整整40分钟。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难免会有学习倦怠期。当学生出现涣散走神时,我们可以穿插放松操、拍手歌等,有时甚至还可以幽学生一默。
【例1】
师:平平搭了那么多房子,给谁住啊?
生: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有气无力地回答)
师:还有一间呢?
生: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依旧是有气无力)
师:平平很大方,开开心心地把房子分给大家住。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怎么觉得好像有一万个不愿意啊?
生:我愿意的。(嬉笑着抢答)
师:那好吧,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大方地来分分房子吧!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例2】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写一写”。
生:(很多都是弓着身子趴在桌面上抄写)
师:写字的时候得注意姿势。来背背写字姿势的儿歌吧!
生:学写字,要牢记,头正肩平脚着地,三个“一”字要牢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要一寸。大指二指对齐捏,三指在下来托起,四指五指往里卷,笔杆离开虎口处,拳心要空腕用力,提笔就是来练字。(念完儿歌,部分学生调整了姿势,部分学生依旧趴着写字)
师:我发现班级里多了几只老龙虾,弓着身子真难看。
生:(哈哈大笑后调整了坐姿)
语文课堂少不了读读写写这样枯燥的训练。到了下午,尤其是炎热的下午,学生早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了。这时,我插入了“平平很大方,开开心心地把房子分给大家住。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怎么觉得好像有一万个不愿意啊?”这么一句逗趣的话,学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朗读声音太轻,不够用心了,于是个个精神抖擞,认真朗读。而当我把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比喻成难看的老龙虾时,学生在哈哈大笑中心领神会,主动调整了姿势。
试想,如果我只是急着去批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打乱了教学思路,同时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穿插加深理解
理解词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索要“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的答案,课堂必然是苍白的、空洞的、乏味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找些就词语意思解释词语意思的资料来搪塞教师。有时候,适当地穿插相似或相反的材料来比较鉴别,将更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义。
【例3】
师:同学们,“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请看——(出示:为了让儿子更出色,妈妈为他报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舞蹈班、书法班、围棋班,一周七天里,只有一个晚上是休息的。才一个月的时间,儿子就病了。他厌烦了各种补习班,甚至连校门都不想进了。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是“揠苗助长”了。)
师:在这个片段里,你是怎么理解“揠苗助长”的呢?
生1:妈妈为了让儿子更出色就报了很多学习班,结果儿子却病了,不想上学了。这就是“揠苗助长”。
师:在这个故事里,“苗”指的是?
生2:儿子。
师:为了让“苗”更出色,妈妈采用的方法是?
生3:报了很多补习班。
师:你看,为了达成某一种目的而采取了一些办法,结果事情反而更糟糕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揠苗助长”的事情?
生4:我养过金鱼。我想让金鱼快点长大,经常放很多饲料到鱼缸里。养了没几天,金鱼就死了。
师:不是喂得越多就长得越快,这不科学。我们得按照金鱼的生长规律来,每天喂一定的饲料,它才能长得更好。
生:(各抒己见)
【例4】
师:小燕子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1:发现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生2: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嗯,“发现”是指原来就存在的事物,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尝等观察被我们知道了。看看,这些句子中的“发现”用得对不对呢?(出示:1、小明发现小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2、小亮发现蚂蚁有一对触角。 3、指南针是中国人发现的。)
生3:第一个句子和第二个句子是对的,第三个句子是错的。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3:小兔子眼睛是红色的,看一下就知道了。小蚂蚁是有一对触角。
师:是的。小兔子的眼睛本来就是红色的,小蚂蚁本来就有一对触角,通过用眼睛看就知道了。所以说是“发现”的。
生4:指南针没有的。
师:嗯,世界上本来是没有指南针的,是中国人第一次造出来的,所以不能用“发现”。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课文只讲了这个成语由来的寓言故事。我穿插了一篇习作,不仅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揠苗助长”的引申义,而且也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这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发现”一词的含义,学生容易和“发明”混淆,我在讲到“发现”时穿插了三个例子让学生比较辨析,使学生对“发现”一词的理解更准确、更到位。
(三)借穿插拓宽视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仿写课文,优秀的教师往往会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文本以外的东西,例如背景资料、相关介绍等。比如:学习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时,可以穿插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壮观”,激发向往之情。又如:学习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们可以穿插雷锋的事迹,让学生对雷锋的认识更深入,对雷锋的情感更真实。
【例5】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生1:猫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其他学生均茫然状)
师:老师这有一份关于动物尾巴的介绍,读完后告诉大家你对哪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印象最深刻。(出示资料)
生2:蝎子和蜜蜂的尾巴都是攻击敌人的。
师:是的,可以保护自己。
生3:响尾蛇的尾巴是吸引小动物的。
师:也就是说用来捕食的。
生4:狗的尾巴是表达情感的。
师:对呀,喜怒哀乐全在一条尾巴上呢!
师:现在,你能续编《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了吗?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又会得到怎样的答案呢?
生:(续编故事)
【例6】
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它在洞里睡着了。
师:这只小青蛙真懒惰,到现在还没起床。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都已经在雪地上画好画了呢!
生1:青蛙冬眠了。
生2:要睡到春天。
师:恩,到了冬天,青蛙会在洞里不吃不动呆上好几个月呢!这就是“冬眠”。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要冬眠吗?
生3:黑熊要冬眠的。
生4:蜗牛也要冬眠的。(学生陷入了沉默状态)
师:来看看会冬眠的动物吧!(出示动物名称以及对应的图片:刺猬、松鼠、蜗牛、乌龟、蝙蝠等)
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了续编故事的环节。但是,学生对动物尾巴的作用了解甚少。于是我在续编故事前穿插了资料介绍的环节。学生通过一两分钟的默读,开阔了这方面的视野,并且在交流中至少记住了一种课外的动物尾巴的作用,为续编故事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睡着”其实指的就是冬眠。我在学生说到“冬眠”时,及时插入要冬眠的动物名称及图片,使学生对冬眠这一现象有更好的了解。
(四)借穿插凸显共性
说明文少不了说明的方法,议论文少不了论点和论据。学习语文,除了要学习单篇文章的特别之处,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各种文体的一些共性。低段语文最常接触的就是童话故事,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童话故事的文体特征呢?
【例7】
师:小朋友们先不急着写。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篇童话故事,你还记得吗?
生1:《雪孩子》。
生2:《自己去吧》是童话故事。
生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也是的。
师:(出示课文《雪孩子》、《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篇课文吧!边看边想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生1:都有小动物。
师:是的,很多童话故事是以小动物作为主人公的。
生2:小动物都会说话的。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了,所以童话故事中的小动物都会说话。
师:小朋友们可以选择几种小动物,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会说话,有表情,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想好了,就拿起笔写吧!
编写童话故事是低年级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童话故事的特征,我插入了回忆已经学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找出共性的小环节。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童话故事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拟人化。从而为有效写作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穿插的注意点
“穿插”毕竟只是“穿插”,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主体。在运用穿插的艺术时,我们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穿插宜精不宜多
一堂课中,如若穿插太多,往往会造成反客为主、主次不分。教学的主线只有一条,切不可被穿插模糊化。
(二)穿插宜准不宜偏
穿插的形式多种多样,穿插的方法层出不穷。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毫不相关的或者极少相关的穿插是费时又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我们必须摒弃。
穿插可以是一句逗趣的话,嬉笑着抖落一身的倦意;穿插可以是几个简单的例子,比较鉴别后意思全然;穿插可以是一份资料介绍,于贫瘠处雪中送炭;穿插可以是一时的“穿越”,联系前后凸显共性……
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就一定能让小“穿插”起到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
2、《浅论语文课堂穿插教学的作用》陈忠祥
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刘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