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的诊断;治疗;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32-02
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多样化,导致血糖异常的群体越来越多。如何早期发现并准确监测血糖异常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传统观念,通常一般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来筛选糖尿病,监测血糖控制,疗效评估,但许多研究表明,单纯的血糖测定波动较大,只能代表即时血糖水平,均属短期控制监测方法[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糖尿病筛选、血糖控制、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为此我科室对172例就诊患者进行空腹血糖、HbA1c、餐后2h血糖检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讨HbA1c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的监测价值,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来我院就诊的患者172例,其中100例有糖尿病史,共有男64例,女108例,年龄30-75岁,排除有其他分泌性疾病。
1.2仪器与方法HbA1c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提供的试剂,使用酶法测定,血糖采用保定长城提供的试剂,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标本采集HbA1c静脉采血2ml,由EDTA-K21:9抗凝,用全血检测。血糖:静脉采血3ml,离心取血清检测。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空腹血糖浓度与HbA1c的比较HbA1c为8.5±3.1%,空腹血糖为7.0±2.6mmol/L,HbA1c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γ=0.478,P<0.05,HbA1c与空腹血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空腹血糖正常的62例中HbA1c仍异常者占32例,占51.6%,见表1。
3讨论
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2周后不易分开。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HbA1c也会相对较高。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取决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凋亡前,血液中HbA1c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1c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2]。
HbA1c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决定的,本文结果显示:HbA1c与FPG、2hPG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但HbA1c与餐后血糖相关性明显优于空腹血糖,且相互间存在平行升高趋势,此结果也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引起HbA1c升高的主要原因[3]。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HbA1c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WHO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出治疗决定。HbA1c大于7%时,均需要药物治疗;HbA1c小于7%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HbA1c水平降低至8%以下,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HbA1c大于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症,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HbA1c检测,对于控制状态不稳定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1次HbA1c检测。可见HbA1c是监测病情、判断糖尿病的适应方法。
总之,HbA1c由FPG、PG共同决定,相互之间有着较好的正向相关性,但HbA1c和血糖测定均有其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不能用HbA1c代替血糖监测,多用于长期效果的观察。
参考文献
[1]Jimeno MJ,Molist BN,Franch NJ,et al.Diangnosing type 2diabetes:in primary care。Fasting plasma giucose and glycosylatrd haemoglobin do the job[J] Aten primaria 2004,34(5):222-227.
[2]郑遵荣,赵冬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12(5):106.
[3]Woerle HJ.Pimenta WP,Meyer C.et al.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relationships beyween fasting,2-hour postchallege plasma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lc Values[J].Arch intem Med,2004,164(15):1627-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