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 ~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360余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瓷器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窑址分布。瓷器造型以日常生活和随葬用盘、碗、壶、罐、槅、洗、谷仓、烛台、砚台、鸡笼、猪圈、盏托、水盂、虎子、唾壶、熏炉、耳杯盘、人物塑像等为主,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范焠墓出土的白瓷,是日前已知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
(581 ~ 960年)
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以烧造青瓷为主,南北方青瓷均有烧造。装饰多以简单的刻、划花为主,常用朵花、几何纹、草叶纹等相间排列,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时代特征鲜明。隋代白瓷更加成熟,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匀净光润。隋代陶瓷中出现不少新颖的造型,盘口四系瓶、高足盘、双联瓶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陶瓷业获得蓬勃发展,窑址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纹样丰富优美。饮茶风俗的普及,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绚丽斑斓的花瓷、实用美观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以及斑驳陆离的唐三彩等,均堪称享誉海内外的名品。亚、非各国出土的我国唐代陶瓷资料证明,随着当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陶瓷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五代陶瓷胎体趋薄,而且更注重造型美观和以刻划花技法进行装饰,为宋代陶瓷生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