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2013-04-29 00:44
艺术品鉴 2013年7期
关键词:邢窑基址猛犸象

河北发现北宋邢窑遗址

河北省临城县临城镇山下村发现一处北宋时期邢窑遗址。该窑址现挖掘面积有100平方米,已出土有研究价值印花瓷片500余片,可修复的瓷器器物200余件。据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为北宋时期邢窑瓷片堆积层遗址,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在此次挖掘出土的瓷片中,发现了一件比较罕见的印花模具,该模具对研究邢窑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此次出土的瓷片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胎釉结合紧密,洁白细密,花纹清晰,线条流畅,题材丰富,对研究宋以后邢窑白瓷的发展状况和工艺成就十分重要。印花模具出土量很少,这次印花模具的出土,无疑对研究邢窑制作工具提供了重要依据。

甘肃临夏发现金代砖雕墓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南龙镇一施工工地近日发现一座古墓葬,根据墓葬中出土的钱币和大定十四年(1174年)铭文砖,相关专家初步判定该墓葬为金代砖雕墓。

该墓葬位于当地牛津河西岸第一台地上,为仿木结构单室砖雕单室墓,坐西向东,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呈方形,面积约4.7平方米,边长2.17米,高3.15米。墓室合葬2具人骨架,均为仰身直肢葬式,木制葬具已朽。墓室四壁及门楼砖雕内容为花卉、动物、几何纹和人物等图案。花卉题材有折枝牡丹、莲花、梅花等,动物图案有天马图、狮子图、鹿衔灵芝和孔雀图等,其中孔雀图砖雕为临夏宋金时期砖雕墓葬中首次发现。人物图14幅,有童子图、飞天图、侍女图、吊丧图及“二十四孝”的部分内容。

商周部落建筑布局重现天日

近日,福建南平市光泽县考古发现一处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商周遗址。该遗址距今约3000年,清晰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布局,其保存完好程度,有望揭示千年前人类在房屋布局上的智慧。

考古人员发掘出多达百余件的陶器、上千片陶片,此外还有石锛、石斧、石箭、纺轮、玉玦等当时的劳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考古队员发现,清理出来的遗址现场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中间为一小盆地,四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而在这个椭圆形内,还有明显的建筑痕迹:地面上被明显分为圆形或长方形,每处面积在8~20平方米不等。此外,在这一处明显是被分割出的空间内,还可以找到基槽、柱洞、草拌泥、“木骨泥墙”,以及火烧泥、灶台、灰坑等建筑遗迹,在灰坑中还发现了疑似谷物的残骸。专家推断,后期有望发掘出更为完整的建筑遗迹,以待研究。

河北邺城遗址出土数千佛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共出土编号佛教造像2895件(块),未编号造像碎片有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上海市民发现两块英租界界碑

上海平凉路795弄泰成里靠近江浦路,是老式石库门里弄。一位上海市民在弄堂内13号门的对面,发现了两块长约0.6米、宽约0.3米、厚约0.15米的混凝土条石。石碑上,分别刻有“B.C.LOT13117”和“B.C.LOT18117”字样。两块条石盖在居民楼门前排水沟的上面,多年来作为踏脚石使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王毅仔细辨认后,表示这两块条石是当时英租界的界碑。

王毅介绍,条石上方镌刻的“B.C.LOT”系英文字样,“BC”是British Consulate(即“英国领事馆”)的缩写,而“LOT”则是土地分界线的意思。在当时,这两块界碑应该是用来标识租界区域的。根据碑身的号码和材质来看,大约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将两块界碑运往馆藏仓库。据介绍,上海的租界存在百年之久,界碑数量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如今所存的很少,目前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仅存有20方左右。

辽上京西山坡发现佛寺遗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2012年,考古队又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遗址3组较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

经过初步考古清理发现,该建筑基址地表呈六角形,由大型包砖夯土台基和台上建筑两部分组成。在此清理出夯土台基、包砖、砖铺散水、东侧月台和西侧踏道等重要建筑遗迹。在一号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量泥塑佛教造像和铜钱,还有石像、石经幢残件、石雕像残块、陶瓷片、铁器、铜镜、木炭以及大量砖块和部分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等建筑构件,根据发掘的遗迹形制和遗物推定,一号建筑基址应是一座内外槽砖木混合结构的六角形佛教建筑基址,是一座体量宏大的佛塔。按塔基直径推算,原高可达80余米。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可知,该塔于辽代始建,至少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筑,金代以后才逐渐废弃。

二号、三号建筑基址分别位于一号建筑基址的南北两侧,根据地表形状可确认也是六角形砖塔。两座佛塔基址破坏严重,不仅地宫遗物,而且连修砌地宫的青砖都被盗掘一空,仅在三号地宫填土中发现石雕彩绘舍利棺残块等文物。

北冰洋岛屿现完好猛犸象尸体 存有液态血液

俄罗斯科学家在北冰洋岛屿上发现一具保存比较完好、存有液态血液的猛犸象尸体,有可能从中找到活细胞,从而打开克隆这种史前巨型哺乳动物的大门。

一支由俄罗斯科研人员组成的探险团队在北冰洋一座岛屿上发现一头雌性猛犸象尸体。科学家判断,这头猛犸象年龄大约为60岁左右,死亡时间大约为1万年至1.5万年前。这是全球第一次发现雌性猛犸象尸体。最让科学家吃惊的不是这头猛犸象的性别,而是它体内血液以液态形式保留下来。这给了科学家发现存活细胞的好机会,如果能够找到猛犸象存活细胞,或许存在让这种史前巨兽“重返地球”的可能性。

埃及发现5000年前陨石首饰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件距今5000年之久的古埃及首饰。除了年代久远外,这件首饰还隐藏着一个惊人秘密——使用从天而降的陨石制成。这是一项重大发现,解释了古埃及人获得铁的时间为何比科学家发现的当地最早期炼铁证据早几千年。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无法揭开这个谜团。

科学家发现的古埃及人使用陨石制作首饰的证据来自于铁珠串,是1911年在格泽赫墓地进行挖掘时发现的。这个墓地距离开罗南部大约70公里。铁珠的年代在公元前3350年至公元前3600年之间,几千年后,埃及才进入铁器时代。英国陨石学家对铁珠进行分析后,发现风化表面脱落的区域暴露出下面的陨石源金属。金属中的镍含量较高,说明铁珠是用从镍铁陨石中获取的铁制成的。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金属拥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晶体结构,被称之为“魏氏结构”。这种结构只在铁陨石中发现。

陨石铁对古埃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陨石从天而降,古埃及人对它们显然非常看重。此外,陨石铁对于早期的炼铁尝试也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邢窑基址猛犸象
火星上复活的猛犸象动物园首次开放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河南偃师商城囷仓遗址
“猛犸象”逃亡
冰原巨兽猛犸象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出土紫砂器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