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群
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充满好奇,大胆猜测,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不断发现或感悟的生命演绎过程。本节课,我基于这一理念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整个探究与应用过程。教学中,既有独立操作,又有小组合作;既注重直观感受,又注重科学验证。整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客观现实的情境中、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严谨科学的推理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享受主动学习的快乐。
一、在认知冲突中诱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开课伊始,为了尽快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我特意设计了新版本的龟兔比赛情境——龟兔粉刷墙面的动画情境。乌龟在长方形里面涂,兔子在平行四边形里面涂。比赛一开始,明快的画面,可爱的龟、兔卡通形象,“激烈”的比赛场面,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比赛演示结束后,当问谁赢了时,学生看到乌龟和兔子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一时不知如何评判,反应快的学生立即想到比较它们各自粉刷的面积,但形状不同且面积大小差别不明显的两个图形再一次让学生感到难以裁决:有的说平了,有的说兔子赢了,有的说乌龟赢了,还有的说无法确定。看法不统一,怎么办?学生立即想到了用面积单位测量出它们各自的面积,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在墙面上用数方格的方法很不方便,于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寻求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此刻,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适时地抛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在动手实践中探索数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做中学”学习活动,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学习情景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我让学生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动手实践。第一层:数方格,引发猜想。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以及面积都分别相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二层:剪拼法,验证猜想。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在动手实践中,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验证—概括的科学探究过程,这是学生全心投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探究中,他们既有猜想时的冲动,又有发现时的欣喜,更有反复验证后对数学规律的确信无疑。
三、在分层训练中理解内化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延续,是学生消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第82页第1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第二层:综合练习。课本第82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三层:拓展练习。课本第83页第5题:“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自由是生命的灵魂。本节课,学生在轻松、诙谐的课堂情境中,情感得到自由迸发;在层层推进的自主探究中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中,个性得到自由彰显。这是一个生命舒展的天地,也是一个生命涌动的课堂,在这里,学生感受的是快乐,收获的是方法和启迪,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驿站。
(作者单位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