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爱艳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教材第51页有这样一个活动:
1.将一只生鸡蛋(或螺丝壳)放到盛有稀盐酸的容器中,观察实验现象: 。
2.两分钟后,将生鸡蛋从酸中取出,用水冲洗干净,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将鸡蛋继续放置在稀盐酸中,10分钟后取出,用水冲洗干净,蛋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
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 。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学参考书第40页中是这样写的:“将一只生鸡蛋放在盛有稀盐酸的容器中,将会看到非常有趣的一幕:鸡蛋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不断地上下沉浮。”“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把鸡蛋放入盐酸中时,鸡蛋重力大于所受到的浮力,因此鸡蛋下沉;与盐酸接触后立刻发生化学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生成的CO2气体就附着在鸡蛋壳的表面上,将鸡蛋托起,此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鸡蛋就向上浮起;接近液面时,CO2气泡破裂,逸到空气中去,鸡蛋的重力又大于其受到的浮力,又向下沉,不断循环,不断上下浮沉。”
本人也在课堂上也做了这个演示实验,但这次却有不一样的发现。在演示实验中,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先下沉后上浮,然后就不再下沉了,鸡蛋表面聚集着大量的气泡,露出水面时也只有露出部位少量的气泡破裂,所以还是漂浮在水面上。然后过两分钟之后取出洗净,蛋壳变白了,且有些粗糙,之后由于将鸡蛋一直放在稀盐酸中就上课了。下课后二十分钟左右,气泡迅速增多,原来蛋壳开始出现破洞,没过多久,蛋壳全部消失,鸡蛋变成了软壳蛋,打开之后发现:外层的蛋清也变成了白色的固态蛋白,蛋黄还是液体状态的。
“为什么蛋白质凝固了?鸡蛋为什么像是被煮熟了?”带着这个疑问,本人又专门重新做了一次实验,再次确认实验现象,选择了一个生鸡蛋,且还是一样的稀盐酸,并拍照做了记录。过程如下:
(1)14:18开始实验,鸡蛋同样先下沉后上浮,之后不再下沉,而是翻了两次(如图1)。
(2)14:21突然产生大量气泡,取出来洗净,发现开始有破洞,没想到这个鸡蛋这么快就出现破洞(如图2)。
(3)14:30反应基本停止,只剩下顶部未与盐酸接触的部分蛋壳还在,其他部分均无蛋壳了,我将鸡蛋压入稀盐酸中,让顶部蛋壳与稀盐酸继续反应,最后就制成了一个完整的软壳蛋(如图3)。
(4)剥去软壳蛋外面的膜,发现里面的鸡蛋像是煮熟了一样,鸡蛋黄都有点凝固了(如图4)。
这些现象是在以往都没有发现过的,以往的教学中有时候认为这个实验太简单了就没做,只用嘴巴讲一下,完全是按照教参来说的,有时候做也因为考虑到课堂时间的紧迫性,没有好好地加以观察,更不要说做后面软壳蛋的实验了。
高中的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一书中第104页写到:“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物质也会产成沉淀,但与盐析不同的是,析出的沉淀不能在水中重新溶解,蛋白质将失去原来的活性。蛋白质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性(denaturation)。用紫外线、X射线等照射蛋白质,或者给蛋白质加热都能使蛋白质变性。”终于弄清楚生鸡蛋放入稀盐酸中最后变成一个“熟”了的软壳蛋的原因了,稀盐酸先和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然后盐酸继续与鸡蛋中的蛋白质反应生成沉淀,与煮熟的鸡蛋一样发生了变性。
值得高兴的是,学生对这个现象也非常感兴趣,感觉很新奇同时也感觉很神奇,我想科学的神奇与伟大通过这样的一个小小实验已经被学生感受到了,不需要多余的说教。很多学生表示回家一定要亲自动手做一做,科学的无穷魅力在此刻也一览无遗。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实验学校)